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5年4月15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采風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百家廊:閒話牛耕


放大圖片

■ 以前農民多用牛來耕田。 網上圖片

卞允斗

「春天裡來好風光,老牛春耕拉犁忙」,這句民謠不知傳唱了多少年。是的,春天是萬物復甦的時節,更是農耕的黃金季節。

清明回鄉祭祖,我走在田間小路上,有一種心曠神怡的快感。近看路邊吐綠的柳樹,打眼環視四周,田野裡綠油油的麥苗,遠處設施農業依稀可見。田野裡勞作的村民,有的在為小麥灌溉,有的在收拾春田。突然一個疑問從我腦海裡浮現,田野裡咋沒有耕牛的身影?觸景生情,不由得聯想起過去老牛拉犁忙春耕的往事。

我出生在魯北平原的農民之家,祖祖輩輩以種地為生,雖然青年時參加了工作,但有相當長的時間沒有離開過農業。在我記憶的扉頁裡,從兒時就知道老牛拉犁忙春耕。曾記得,扶犁手搖晃着鞭子,喊着「駕-駕-」、「得兒駕-」的口令,老牛似乎很聽話,低頭拉犁前行,把沉睡了一冬的土地犁開,隨之泥土的味道散發出來。

我很喜歡聽吆喝牛的聲音,經常跟在大人後面模仿。農民用口令來指揮老牛耕田,老牛雖然只有「哞」這一簡單的語言,但是對每一組口令都心知肚明。

農民在喊每一句口令時都會拖着長音,不同的活計有不同的發音。「駕-」的意思是讓牛前進;有時會喊「得兒-駕」,意思是快走;「咿-」是告訴牛向左拐彎;「喔嗷-」這是讓牛向右拐彎。老牛很敏感「吁-」的口令,也就是讓牛站住;「潲-」是讓牛向後退,也有的地方叫「撤」,就是倒一倒;若是遇到牛踩住了繩索,主人會喊「翹」,告訴牛抬起腿。

農民雖然文化水平不高,有的甚至沒有文化,但他們從使用耕牛的勞動中,把口令編成了順口溜:「駕是走,得兒是快行,潲是倒退,吁是停,翹是抬抬腿兒,裡咿外喔嗷別弄擰。」這些口令不但適用於牛耕田,還適用於馬騾驢等大牲畜,就連牲畜拉車運輸也適用。

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我也曾親身體驗過使用老牛耕田,那時我高中畢業回鄉務農,生產隊長派我牽牛去耕田。剛開始使用耕牛的時候,老牛並不聽話,大概牠對我這個毛頭火性小伙子瞧不上眼吧,在套繩索時老是「亂套」。

我收拾牛「亂套」沒有耐心,愈是着急,老牛愈是不聽話,氣得我用鞭子把手猛打牛的蹄子。老牛蹄子疼了,犟脾氣上來了,掙脫了牛套子。我不得不卸掉了牛「勾梭」,也就是木製的套頭,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牛重新套好。

一位老到的「牛把式」和我一塊耕地,他告訴我,牛是脾氣倔強的家畜,牛脾氣一上來會用犄角抵人的。馴服牛也有竅門,老牛還好使喚點,剛學活的小牛犢可就要費一番功夫了。收拾牛「亂套」要有耐心,且不能用強硬的手段,先撫摸一下牛頭,給牛一種溫馨的感覺,然後蹲下身來,一隻手托起「亂套」的繩索,一隻手輕輕地拍打牛的蹄子,喊一聲「翹」或者「抬」,讓牛抬起蹄子邁進套子裡去。

牛是懂得感情的畜牲,無論多麼難馴服的牛,只要和牠呆的時間長了,不人為地虐待牠,牠就會乖乖聽從人的使喚。老牛對自己的力氣並不吝嗇,無論是耕田還是拉車運輸,牛都毫不惜力氣。牛在耕田的時候遇到堅硬的泥土,扶犁手揮動着鞭子,嘴裡喊着「得兒駕」,牛聽到指令,總會低下頭顱,兩眼瞪得圓圓的,呼哧呼哧喘着粗氣,拚着命的往前走。牛在拉車運貨時,遇到爬坡,車把式一揚鞭子,喊一聲「得兒駕」,駕轅的牛一擺腦袋,前腿弓後退蹬,膀子一用力,就穩穩地將車拉上坡。

牛耕田一般是兩頭牛,彼此之間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假如一頭牛使勁,一頭牛偷懶耍滑,勢必形成拉偏套。牛拉車時也是用兩頭牛,體強力壯的牛駕轅,力氣相對小一點的牛「挑稍」,也就是在前頭拉幫套。兩頭牛的配合關鍵在於車把式,高明的車把式會讓兩頭牛同時發力,不至於用力不一致。

牛耕田並非是當代人的傑作。中國是古老的農耕文明國家,牛耕的歷史久遠,《山海經》說後稷之孫叔均「始作牛耕」。在戰國中期,山東一帶牛耕已較為普遍。《戰國策·趙策一》說秦國「牛田,水通糧」,意思是:「牛耕積穀,水漕通糧」。綜合歷史記載,比較確切的說法,從戰國時代開始,牛耕取代了先秦時耦耕的耕作方式。

耦耕也就是用人拉犁耕作,一人在前面拉犁,一人在後面扶犁。五十年代互助組合作社時期,由於耕牛稀少,這種「耦耕」的耕田方式還曾使用過,到了人民公社時期,耦耕也沒有消失。現今農村中,在山區窄小的地塊上,偶爾還會看到有人拉犁耕田,這畢竟不是農耕的主流方式了。

若干年前農民的口頭禪是「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反映出農民的小農經濟觀念。隨着年代的推移,農業現代化取代了傳統的農耕方式。一九五九年毛澤東主席指出:「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機械化。」由此拖拉機在農業上登場。我曾記得,人們在傳唱一句順口溜,「耕地不用牛,點燈不用油」,就是說拖拉機是農耕的主角,電燈照明取代油燈碗子。這句順口溜道出了農民的心聲,農民的傳唱終於成為了現實。

其實,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並非一帆風順,牛耕和機耕並行了數年。進入新世紀後,隨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牛耕在農業水平比較高的區域已逐步退出,在南方地區的水田裡面,水牛還是拉犁耕作的主角。

牛耕的退出代表了時代的進步,在一個農業大國內要使牛耕徹底退出歷史舞台,還需要一定的時日。老牛在人類發展歷史長河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牠和馬騾驢等大牲畜一道,都是傳統生產力的重要成員,牠們默默無聞的勞動,成就了華夏農耕文化。牛在農民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牛不耕田仍有用,農民不會放棄飼養牛。

時下,飼養牛的方式發生了巨變,規模化養牛取代了戶養,絕大部分耕牛變成為菜牛。養牛場裡飼養的商品牛,極大地豐富了人民的餐桌,牛肉和牛奶滿足了人們舌尖所需。農田生產方式的轉變,消費觀念的提高,都是時代進步的必然,不會落得耕牛轉型是「卸磨殺牛」的口實。

相關新聞
百家廊:閒話牛耕 (2015-04-15) (圖)
琴台客聚:金庸情歸香江 (2015-04-15)
翠袖乾坤:四月還能想起誰? (2015-04-15)
天言知玄:飛龍在天 (2015-04-15)
生活語絲:世界有點異樣 (2015-04-15)
隨想國:杏花盛開時節 (2015-04-15)
路地觀察:濕疹不是「皮膚」病 (2015-04-15)
百家廊:隔壁的張愛玲 (2015-04-14) (圖)
琴台客聚:內地學者評梁羽生 (2015-04-14) (圖)
翠袖乾坤:亞視的最後一夜 (2015-04-14)
海闊天空:太宰府的飛梅傳說 (2015-04-14)
見多識廣:「鳳凰涅槃」的號角音樂 (2015-04-14)
思旋天地:農村靈魂工程師 (2015-04-14)
淑梅足跡:太極樂隊 (2015-04-14)
百家廊:獅城印象 (2015-04-13) (圖)
琴台客聚:許慎可曾吃玉米? (2015-04-13)
翠袖乾坤:到哪裡抒發情懷? (2015-04-13)
跳出框框:坐飛機 打大架 (2015-04-13)
生活語絲:南商與莊老 (2015-04-13)
思旋天地:應向旅客宣揚賽馬 (2015-04-13)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采風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