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此書評梁,在大陸文界中,頗具創見。作者提供
黃仲鳴
二○一一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了一部《大眾文學與武俠小說》。這是「集體著作」,分由吳秀明、陳力君組稿,再由吳秀明統一修訂和潤色,再而定稿。但,單看書名,已令我莫名其妙,「武俠小說」應屬「大眾文學」一支,為何將其切割,形成了兩個概念?看了目錄,那才知道,書中分上下編,上編談電影、官場文學、偵探言情之類;下編專論武俠小說。上下編篇幅各半,所以才起了這個書名?但我看來看去,想來想去,總覺不通之至。
不過,書中有論梁羽生的,內容頗新鮮,說了一些評家以前「不敢」說的話,值得推介一下。作者指「左翼意識形態在梁羽生武俠小說中幾乎以真理的形式出現,是一切最高價值的體現」,復指:「梁羽生筆下的俠客們總是置身於通過左翼文化透視的中國古代歷史中」,即是,他的小說在涉及歷史時,便採「左翼的歷史觀」,「採用了左翼的民族國家和階級思想」;作者不諱言說,梁羽生「有很強的使命感、道德感,甚至是階級自覺(可能和他在『左派』報紙工作有關)」。這批評可謂「一針見血」,有此局限,他筆下的人物性格便每每流於單一。對武俠小說研究甚深的羅立群,在《開創新派的宗師》(上海:學林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便有此說:「梁羽生武俠小說中的人物道德色彩濃烈,正邪嚴格區分,人物的社會內涵豐富,但人物性格單一,有概念化、公式化的缺陷。」不過,羅立群只是文本分析,沒有深入研究梁羽生的創作背景和思想根源。
《大眾文學與武俠小說》還指出梁羽生小說有許多缺點,「比如不善安排情節,語言拖沓,情節雷同等,還有處處存在的說教,也讓人不耐煩。」這批評確是,也是梁羽生不及金庸的主因。雖然如此,作者還是讚他「瑕不掩瑜」,「不愧是開創新派武俠的宗師」。
然而,羅立群卻說梁羽生「語言文采飛揚,字裡行間透出濃郁的書卷芳馨,故事中又常常用詩詞歌賦、民歌俗語點綴其間,以創造優美的意境、氣氛,烘托人物的內心世界。」這論調不敢苟同,梁羽生能詩詞,但不能說是「文采飛揚」,他的行文確是不敢恭維,且看《雲海玉弓緣》這段:
「金世遺所練本來也是屬於邪派的內功,幸虧他在『走火入魔』之時,恰巧得唐䁱瀾以天山的正宗內功救了他,並且給他服下了五粒碧靈丹。那時,他正昏倒在珠峰腳下,醒來之後,雖然知道是唐䁱瀾救了他,卻並不知道曾服下了他的五粒碧靈丹,所以,這幾年來,他不但完全沒有再發覺『走火入魔』的跡象,而且覺得內功好像一天比一天精純,連自己也暗暗有點奇怪。」
這段文字之嚕囌重複,虛字虛詞之多,西化之嚴重,真難想像是中國傳統「詩詞大家」之作。如此敗筆,在他的作品中,俯拾即是。
《大眾文學與武俠小說》評梁,在內地文界中,頗具創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