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海岸清潔跨部門工作小組」昨日發表「海上垃圾研究報告」,列出27個海上垃圾「黑點」,包括3個康文署公眾泳灘。香港文匯報記者羅繼盛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羅繼盛)2012年「膠粒」事件引發公眾關注本港海上垃圾問題。特區政府因應事件成立的「海岸清潔跨部門工作小組」昨日發表「海上垃圾研究報告」,指政府部門每年收集約1.5萬公噸海上垃圾,其中逾70%為塑膠及發泡膠,估計大部分海上垃圾均來自本地,少於5%為非本地垃圾。報告又臚列27個海上垃圾「黑點」,當中包括大嶼山貝澳、南丫島洪聖爺灣等康文署公眾泳灘。當局會優先處理有關「黑點」,增加清理垃圾次數。
因應「膠粒」事件成立的「海岸清潔跨部門工作小組」委託顧問公司於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進行相關研究,研究結果昨日公布。研究報告指,政府部門每年收集約1.5萬公噸海上垃圾,約70%為漂浮垃圾,其餘則為沿岸垃圾。同時,逾80%垃圾來自陸地,包括由岸邊及康樂活動產生。
東面海岸收非本土垃圾較多
當局並根據垃圾上的簡體字包裝的比例推算,大部分海上垃圾均來自本港,只有少於5%為非本地垃圾,即使東面海岸所收到簡體字包裝垃圾數量相對多,比率也僅約10%,且簡體字垃圾不等於一定來自內地。海上垃圾當中,逾70%是塑膠及發泡膠。
研究發現,本港每逢雨季海上垃圾較多,且積聚在屯門、荃灣、南區及離島區;旱季垃圾多積聚東面海岸。研究識別了27個需優先處理的地點,其中10個列為「高度關注」,另有3個刊憲公眾泳灘,包括大嶼山貝澳、南丫島洪聖爺灣和海美灣,被列為「中度關注」。
「清潔香港」創辦人Lisa Christensen表示,在最近一次海岸清潔活動中,義工在南丫島、大嶼山及大浪灣等沒刊憲的沙灘,42天內收集3,000噸垃圾。她說,每年活動所收集的垃圾量也有所上升,估計與市民的消費習慣、人口增加及社會存在「我拋垃圾,等人去執」的心態有關,需透過教育方可治本。
膠袋徵費後有所減少
她又提到,首階段膠袋徵費實施後,沙灘收集的膠袋尤其超市膠袋量有所減少,故期望新一輪膠袋徵費實施後,沙灘膠袋可進一步減少。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項目經理(育養海岸)楊松鰝磳隉A雖然「膠粒」事件發生多年,但南面海灘仍然發現膠粒,反映問題長期存在,甚至未來幾百年都留在沙灘,影響生態環境。
環保署助理署長阮慧賢表示,香港海岸線長逾1,100公里,水域面積較陸地大,但海上垃圾量僅佔都市固體廢物約0.5%。她強調政府不會輕視問題,但情況未算失控,當局會透過源頭減廢、清理海洋垃圾處理問題,並會透過堆沙比賽及邀與環團合作開展清潔活動,向公眾推廣教育信息。
阮慧賢強調,多個政府部門會加大力度,優先處理27個海上垃圾「黑點」,制定跟進行動,並增加清理垃圾次數。海事處在颱風後會沿岸巡邏,特遣海岸清理隊在雨季前和期間清除藏於岩石海灣的垃圾。 渠務署會繼續在雨水渠和明渠出口測試浮欄,減少垃圾進入海洋。康文署亦會在西貢4個泳灘,以及一海濱長廊增設飲水機,以響應環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