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鄭治祖)香港反對派近年頻頻借政改、反「水貨客」等問題,高舉「龍獅旗」鼓吹「港獨」,還對港英年代的管治「大吹大擂」。見證香港回歸的王敏剛,就以一個「搶船」故事,說明香港在回歸前所謂的「公義社會」、「公正的法律」,只不過是英國粉飾太平的工具,向外界展示「和諧美麗」的窗。但每當在利益關鍵時刻,英國政府便會赤裸裸地搶奪殖民統治下人民的資源,令人氣憤難平。
王敏剛的父親王華生,是香港知名的造船業企業家,王敏剛留學美國時主修機械工程,返港後順理成章協助父親打理船務生意,也讓他見盡港英政府的陰暗面。他細說在上世紀80年代,英政府計劃建造5艘孔雀級艦艇,以香港的造船技術及經驗,應該勝任有餘,加上香港需要負責75%的建造費用,這個龐大工程理應給予香港負責建造。
造船訂單不給港企 全由英公司承辦
王敏剛的家族企業於是向港英政府提出爭取建造權,當時估計成功的機會很大。但經過數年的奔走,港英政府並沒有公布任何理據,就把訂單搶回「英國老家」,全給英國造船公司承辦。
事隔數十年,每當談到這個「搶船」故事,王敏剛依然語帶激動,「當時才猛然醒覺,所謂『公義社會』、『公正法律』,只不過是英國政府的一種粉飾工具,向外界展示一個『和諧、美麗』的窗吧!當到了利益關鍵時刻,英國政府便會赤裸裸地,公然搶走殖民統治下的人民的資源。」
他還反問民主黨創黨主席李柱銘、「2020」召集人陳方安生等反對派「元老」人物,今天他們滿口「民主公義」,但想當年有沒有為港人爭取公道?尤其是當時在港英政府內擔任要職的陳方安生,「她為香港做了些什麼?」
王敏剛深信,若沒有國家的支持,香港只是一名「孤兒仔」,即使擁有豐厚的資本,也只能「任人魚肉」。
他強調,自1997年回歸後,香港可以名正言順背靠祖國。他勸告香港人,特別是年輕一代,應該珍惜眼前,做一個「有國有家」的香港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