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鄉村旅遊人流如織。 李兵 攝
3500個村參與 600餘萬農民受益
2006年4月12日,「首屆中國鄉村旅遊節」在四川成都「三聖花鄉」開幕,當年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鄉村旅遊年」,如今已過去近10個年頭。10年來,鄉村旅遊不斷升溫,四川省旅遊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四川5萬多個行政村中有3,500個在發展鄉村旅遊,直接帶動600餘萬農民受益。」進入春季,各地鄉村旅遊相繼熱了起來。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兵 四川報道
3月的一個周末,在春日暖陽的照耀下,成都三聖花鄉某農家樂老闆「王大姐」身着鮮艷的服裝,熱情地招呼着過往的遊客。「一年之中春季生意最好!」王大姐說,天氣轉暖,她的農家樂每天要接待上百客人,生意好得不得了。
3月7日,記者隨幾個朋友赴龍泉山看桃花,上午9時許,進山的道路上各種小汽車排起長龍,平常幾分鐘的車程約走了半小時。記者來到一家「半山坡土菜館」農家樂,這裡早已響起陣陣麻將聲。只見,對面的盤山公路上,一條長長的車龍,一直延伸到了山頂。
農家樂 樂了市民樂農民
「在鋼筋混凝土森林裡住久了,就想帶孩子出來透透氣,接接地氣。」在四川南充「錦繡田園」景區,一位年輕的媽媽正在教孩子認識各種蔬菜。這位女士說,平常工作忙,周末帶孩子到農村走走,既能增進與孩子的感情,又能開闊孩子的視野。
「我們一年只做幾個月的生意,比在外打工強多了。」成都龍泉一位農家樂業主說,一年五六個月時間,他們少的掙十來萬元,多的能掙數十萬元。住在鄉下,空氣新鮮,吃的喝的也放心,比在城裡生活還安逸。
「農家樂是鄉村旅遊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找到了傳統農業與現代旅遊業的結合點,把「三農」推向了市場。」四川省旅遊發展研究會首席會長、四川省旅遊協會專職會長沈皖蜀說,農家樂的興起,盤活了農民的閒置資產,帶動了鄉村旅遊的發展。
百花齊放推經濟
鄉村旅遊起源於農家樂,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上世紀80年代為萌芽階段,部分農民嘗試用自家庭院接待旅遊客,郫縣徐家大院是這一時期的典型;上世紀90年代為發展階段,隨着農家樂數量增加,鄉村旅遊逐漸活躍;從2003年開始為品牌化、規範化階段,三聖花鄉等獲批「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稱號為標誌。同時,通過多年的發展,鄉村旅遊逐漸形成了避暑休閒型、花園客棧型、種養科普型等消費運營模式。
「四川5萬多個行政村中有3,500個在發展鄉村旅遊,直接帶動600餘萬農民受益。」四川省旅遊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13年四川鄉村旅遊總收破1,000億元人民幣,佔全省旅遊總收入的27.4%。《四川省鄉村旅遊提升行動計劃(2014-2017年)》指出,到2017年,四川鄉村旅遊在2013年的基礎上,總收入比重提升5個百分點,帶動1,000萬農民直接或間接就業,鄉村旅遊經營點增長50%,星級以上經營點5,000個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