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留意學生怎樣看待通識教育科,無論表現積極還是消極,他們也有自己的想法和理由。多了解他們的個性,有助改善自己的教學。
通識難死記 師宜多鼓勵
有部分學生對於學習通識教育科表現得相當無奈,這種無奈卻有別於對學習其他科目或者對學習本身的厭倦。原因之一,是通識教育科有別於傳統科目,學生不能夠依賴牢記硬知識換取成功感。高中生對此顯得特別無奈,即使老師、甚至教育當局再三解釋通識教育科有助學生應付大專的學習,可是一旦和考試成績掛u,當同學未能獲得持續的成功經驗時,便很難提得起勁學習。即使能力較強的學生亦表示成績不容易維持在一定水平,始終評核的課題和提問方式千變萬化,自信心很難建立起來。
若這類學生佔了多數,老師應該由鼓勵開始,少對同學似是而非、甚至無的放矢的答案過分苛責,反而盡量指出他們做到的,無論多麼微不足道,也要加以肯定。道理看似簡單,但對於我這類吹毛求疵的老師而言,學生更需要得到老師的認同。我正在改變自己的同時,也看到同學的改善。
勿「走過頭」 空談或矯枉過正
另有一類學生,他們喜歡思考,亦不怕與人辯論,通識老師一般也樂意借助他們的活潑,帶動學習氣氛。可是這種性格頗容易走極端。一種是為辯而辯,只屬口舌之爭,實在無助學習。如果論者罔顧事實證據,又無法準確描述社會現狀,那只是紙上談兵。討論流於表面,交流也只會停留在各自表述己見,有分析卻沒有知識,成了市井之談。
另一種走極端者,其實是筆者一位舊生。他很喜歡閱讀,只要是評論時事的文章,不論觀點立場都照單全收,毫不「偏食」。看不懂的地方,他會讀書自學,學得不亦樂乎。奇怪是他的成績卻不怎麼突出,原來他認為通識教育科所要求學生回答的題目,絕大多數都是偽議題,為了考試定出來的題目,是瞎子摸象,脫離現實。他說題目都過分簡化,而且受片面的資料所限,光是分析資料,並不能準確地反映事實。他硬要「全面地」分析而不跟從考試的遊戲規則,連題目和考試本身也批判,倒過來反而是一種障礙。■通識教育科專業發展學會 何嘉謙老師
逢星期一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