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取經歸來-一代宗師唐玄奘展》展出的雕版陀羅尼經咒。本報西安傳真
一千多年前(唐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唐朝高僧玄奘從長安(今西安)出發,單人獨騎沿着絲綢之路,西行印度取經。歷經17年的磨礪,玄奘最終從印度帶回梵文佛經657部,並在長安大慈恩寺潛心譯經,玄奘西行也開啟了長達十三個世紀之久的中印政府間友好往來。至今,印度人仍對玄奘非常推崇。玄奘這個名字在印度幾乎家喻戶曉,只要是上過中學的印度人,大都知道這位中國高僧。
譯本回憶錄成重要史料
唐永徽三年創建大雁塔,用以保存自印度取回的經像、舍利。玄奘在長安費時19年,譯經75部,1,335卷。如今這些佛經在印度已經失傳,玄奘的譯本就成了研究古代印度文化的重要史料。
印度總理莫迪曾表示,玄奘在印度待了近15年之久,還到了他在古吉拉特邦的老家瓦德納加爾,後來還寫了一本回憶錄,成為7世紀印度社會、經濟和政治狀況最權威和最精彩的記錄。這本書便是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記》,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
為紀念玄奘西行取經,5月18日,陝西省歷史博物館還將舉辦《取經歸來--一代宗師唐玄奘展》,使觀眾更深刻地認識了解玄奘及其為中國佛教、文化的發展,乃至中印文化交流等方面做出的傑出貢獻。 ■記者 張仕珍 西安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