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5年5月19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歷史與空間:簡說農諺


卞允斗

我出生在魯北的農民家庭,記得小時候,父親就教給我學說農諺。父親傳授給我的第一句農諺就是「人勤地不懶,人懶地起鹼」,他告誡我說:「老輩子傳下來的話,你可不要忘了。」我明白父親的話外之意,他是擔心兒子懶惰,也可能怕老輩子傳下來的農諺失傳。

時隔半個多世紀,父親已經是耄耋老人,我也已年過花甲。父親在城裡住不習慣,他不願意離開農村,確切地說是不情願離開勞作了一輩子的黃土地。我已經在城裡定居,雖然成為市民,但是沒有忘記自己曾經是農民。

說實在的,我一直以曾經是農民而自豪,當年參加勞動的場景時常在腦海中浮現。每當和朋友聊天的時候,時常說一些農業上的事,還偶爾說幾句農諺。在我腦海裡,印象最深的就是「清明前後,種瓜種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了。

清明節,我回到了老家。自家小菜園裡綠油油的菠菜、苔菜,嫩綠的頭茬韭菜,父親割下韭菜放進袋子裡,讓我帶回城裡來享用。父親一邊割韭菜,一邊說「一月b,二月韭,吃到嘴裡香味久」。我問道:「爸爸,我記得前兩句是農諺,咋又多了一句呢?」父親笑一笑說:「前兩句是老輩子說的話,後一句是我加上的。」

父親的話激起了我更多了解農諺的興趣,回到城裡,我查閱了有關農諺的資料,發現農諺的數量眾多。上世紀初編纂的《中國農諺》,共收錄了三萬多條,其中農作物部分一萬六千多條,畜牧、漁業、林業一萬五千多條。在統計數字中,氣象農諺佔全部的25.16%,共有7903條。

農諺中對四季都有經典表述,春天是一年的開端,農諺也就從說春開始了。「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這是掛在農民嘴邊的農諺,說明了一天從早晨開始,春天決定茪@年的收成。這句農諺在各行各業也適用,無論經商還是從政,都會有天天小計劃,年年大計劃。

單說春的農諺就有很多條,每一條既有獨特的內涵,還有相互之間的聯繫。「立春一年端,種地早盤算」、「 春爭日,夏爭時,一年大事不宜遲」、「春打六九頭,七九、八九就使牛」。「使牛」就是使用牛耕地,開始春耕生產,從此開始了一年四季的農事。農時不等人,稍有疏忽,就會「人誤地一天,地誤人一年」。

「立春一日,百草回芽」,這句話把植物對春天的依戀描繪出來。春天來了,大地回春,休眠的樹木花草開始萌動,迎春花兒率先綻放。伴隨茪@聲春雷,萬物復甦,大地一派生意盎然。

「春脖長,回春晚,一般少有倒春寒」、「打春凍人不凍水」、「 春寒有雨夏寒晴」,都是說的春天的氣象變化。「春天臉,孩兒面,說變就變」,告訴人們春天的氣候變化無常,記住乍暖還寒。春天的氣候的確難以把握,春天就是這麼任性,氣溫差異大,頭一天還穿茧u袖衣,第二天就下起「桃花雪」。

「春不種,秋無收」,別看很簡單的六個字,說明春天如果不抓緊耕種,秋天就沒有收成。「春撒一束子,秋打百斤糧」,是告訴人們,春天撒上一把種子,秋後就能收穫上百斤糧食。「清明早,小滿遲,榖雨種棉正當時」,這句是講棉花播種的最佳時間是榖雨,錯過了時令,棉花就沒有好收成。

「人靠飯養,稻靠肥長」、「莊稼是枝花,全靠肥當家」、「種地不上糞,等於嚇胡混」, 都說明了肥料對莊稼的作用。農民對肥料很重視,都依靠飼養家畜來攢肥料。老農下地幹活背蚆T筐,只要看到有動物糞便,就立馬用糞叉撿起來放到糞筐裡,一點也捨不得丟下。

「東虹(降)日頭西虹(降)雨」、「燕子低飛要落雨」,這兩句話是氣象農諺的代表。第一句話中的「虹」指雨後彩虹,意思是說,雨停了之後,如果東方出了虹就晴天,西邊出了虹就接茪U雨。第二句話言之有理,燕子低飛是因為氣壓低,天下大雨那是必然的事。

「一粒糧食一滴汗,粒粒都是金不換」,這句話表明了農民對糧食的珍惜。糧食是用汗水換來的,每顆糧食都是金不換。唐代詩人李紳《憫農》詩說道:「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詩人寫的是詩,並非是農諺,他卻告誡人們,尊重農民的勞動,珍惜每一粒糧食。

農諺是勞動的結晶,凝聚了勞動人民的心血和汗水。農民通過生產勞動悟出了道理,這些道理被有識之士予以整理記載,這就有了可查閱的根據了。農諺內容涵蓋很廣泛,雖然句子簡短,寥寥幾個字,就令人領略到其中的哲理。農諺表述一年四季氣象、農時、農事活動,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精句,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表述方式。

農諺是歷史的傳承,農諺的起源與農業起源一致,而農業的起源遠早於文字記載,所以農諺的起源也一定在有文字以前了。據史料記載,最早出現農諺記載在公元一世紀,西漢時期《鹽鐵論》中記載「驟雨不終日,颶風不終朝」,這句話流傳至今仍然原汁原味。後來歷朝歷代都很重視農業,農諺也就越來越多,史書對農諺的記載就更加豐富了。

農諺之所以富有生命力,就在於它也是一門土裡土氣的文化藝術。農諺是從歌謠中分化出來的,這個分支既不用譜曲,也不像詩詞歌賦那樣嚴謹,但是,不論字數多寡,它那合轍押韻、富有生活氣息、膾炙人口的傳唱,是世代流傳不息的根蒂。農諺不同於一般的順口溜,它弘揚了勞動人民戰天鬥地的精神,描寫了勞動人民改造大自然的場景,字裡行間透蚙F氣。

在我的理解中,農諺是從「坷垃縫隙」裡冒出來的草根文化。就拿我父親來說,他斗大的字認不了幾個,但是,他講述起農諺來總是津津有味。父親那樸實的語言,生動的表述,讓我這個讀過書的人也自愧不如。

我是農民的兒子,農民養育了我,我與農諺有難以割捨的情結。我很喜歡農諺,也很想去發現新農諺。我在想,勞動創造了人類文明,農諺是人類文明的組成部分,牢記勞動人民創造的農諺,也是對人類文明的傳承吧。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簡說農諺 (2015-05-19)
畫中有話:移聯電 (2015-05-19) (圖)
豆棚閒話:鱖魚三尺鱠如雪 (2015-05-19)
詩意偶拾:城市記憶 (2015-05-19)
遊蹤:文君故里尋芳蹤 (2015-05-19) (圖)
亦有可聞:東張西望武康路 (2015-05-19) (圖)
歷史與空間:故鄉的小河 (2015-05-13) (圖)
書若蜉蝣:學習聆聽 (2015-05-13)
詩情畫意:踏莎行 (2015-05-13)
畫中有話 (2015-05-13) (圖)
來鴻:門掩歲月長 (2015-05-13) (圖)
試筆:沒有手提電話的一天 (2015-05-13) (圖)
浮城誌:回報 (2015-05-13)
歷史與空間:君子之風 山高水長 (2015-05-12) (圖)
豆棚閒話:閱讀決定精神長相 (2015-05-12)
詩意偶拾:春日送別 (2015-05-12)
生活點滴:母親,人間第一親 (2015-05-12) (圖)
遊蹤:品讀洱海 (2015-05-12) (圖)
歷史與空間:春蔬芬芳 (2015-05-06) (圖)
書若蜉蝣:越界與事物 (2015-05-06)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