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Sandy(紅衣)在災區的外號是「媽咪」。
香港文匯報訊 (實習記者 林嘉敏)「得知尼泊爾地震,我就一直等電話,好想到當地幫手。」居於比利時多年的資深護士高佑梅旅港期間得知尼泊爾發生大地震,寧願立即改掉回比利時的機票日期,趕往災區救災。看過無數雙徬徨無助的眼睛,她發現心靈援助與拯救生命同樣重要。
兩場無情大地震在尼泊爾造成近3萬人命傷亡,香港紅十字會先後派出合共13名港人義工到當地救災。曾參與菲律賓海燕風災的資深護士高佑梅(Sandy)表示,得知尼泊爾發生地震時她正在本港探親,作為紅十字會醫護義工之一,她很希望立即到當地救災,寧願立即改掉回比利時的機票,趕往災區。
Sandy笑言自己最怕熱,尼泊爾的日夜溫差大,日間溫度可高達40多度,「人生中最熱的一個月」,晚上卻只有10度,「冷得睡不着」,加上每日救災工作時間最長可達18小時,令她在救災時病倒,「惟有乖乖地休息多點,但身體好點時就會繼續工作。」
除了需要專業的治療外,災民更需要心靈上的支援。Sandy說經常會與災民談天,讓他們抒發出擔憂,災民因此稱她為「媽咪」。憶起災區的片段,Sandy都不禁紅了眼眶,「返港後會想起他們。」
同樣跟隨香港紅十字會到尼泊爾救災的資深護士梁偉賢憶述,不少小朋友經歷5月12日的餘震時,驚恐得大聲尖叫,令他十分心痛。
梁偉賢用醫生手套哄小孩
為了哄笑小朋友,他利用僅餘的物資與小朋友玩遊戲,試圖減低他們的心理創傷,「吹起醫生手套,畫上眼耳口鼻,就已經是一件玩具。」他續指,災區經歷多次餘震及風災後,未來更會面對雨季帶來的衛生問題,這種持續性的破壞使重建更見困難。
截至現時為止,香港紅十字會已經在港籌得逾4,000萬元的善款,以及將928萬元撥入當地賑災工作,並預計整個救災項目長達3年。紅十字會秘書長蘇婉嫻表示,醫護義工以輪班制的形式分批到當地進行救災工作,第一批為9名,隨後在6月中有另外兩名義工到當地接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