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陳郁如。尉瑋 攝
在華文兒童文學中,奇幻作品並不多。當外國的小朋友們歡快地追着《哈利波特》,翻着《納尼亞傳奇》想像進入異世界,跟着《提靈女王》治理國家時,我們的孩子們可能還在第N個版本的另類《西遊記》中打滾。面對孩子,我們的故事要不總是圍繞着古典名著轉圈,少了與現代的貼近;要不總是過分強調傳統美德,在「教化」上用力太猛,失去了閱讀的樂趣。再加上傳統對「怪力亂神」的忌諱,奇幻題材的創作則更加少了。
在台灣作家陳郁如看來,好的兒童文學,會講故事是王道。「再好的教條,再深厚的文化背景,再好的道德觀念,如果不能吸引小孩子的注意,都沒有用。對於奇幻來說,你可以寫得很複雜,然而神獸再酷,法力再炫,如果沒有一個好的精神在裡面,這種東西被架構起來,都會很空洞。」■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尉瑋
對於台灣的出版界來說,這幾年,奇幻的旋風又颳了回來。想當年,《魔戒》中文版的面世曾掀起熱潮,後來的《哈利波特》又創造了另一個小高峰。接下來的日子,這股熱浪稍稍沉寂,近年才又隨着《冰與火之歌》、《迷霧之子》等書的熱銷而回歸。陳郁如說,大環境的閱讀熱潮也許也帶動了本土作家們的創作,關於奇幻的中文作品也多了起來。但這些作品中,大多仍是適合高年級學生閱讀,內容可能比較暴力血腥,情愛比較露骨,給更小的小孩看不適合,而以後者為對象的奇幻作品,說實話,還是很少人寫。「我的書裡也有打鬥,但是不血腥,情愛的部分感動但是不露骨。」抱着這樣的原則,陳郁如用《修煉》三部曲,為小孩子寫出以中華文化為背景的奇幻故事。
從動物精的故事講起
陳郁如並不是傳統上的「文學人」。她早年在大學修讀化學,畢業後前往美國深造藝術,曾開過多個畫展。《修煉》三部曲是她的第一次寫作嘗試,出版後卻大獲成功,更有香港學校購入她的小說,應用在中文科中,以鼓勵學生閱讀。
對陳郁如來說,寫作的動機很簡單。在家裡陪女兒讀書的她發現讀來讀去都是西方的奇幻故事,華文世界中相類似的作品卻很少。「很可惜,我們沒有自己的奇幻角色和人物,沒有以自己文化為背景的故事。」想要填補這個空白,她乾脆拿起筆來,以大女兒作為書中主角艾美的原型,從《山海經》中攫取靈感,寫起一個現代小女孩大戰上古動物精的故事。本來想着小作嘗試,卻沒想越寫越有興趣,筆下的世界也越來越自信,最後成書,竟是厚厚的三大本。
「就寫作來說,我想要寫(和西方)不一樣的東西。有什麼東西是他們沒有的?希臘神話?吸血鬼?都寫過了。『修煉』這個概念,是一個道家的概念,這是國外沒有的。在道家的觀念中,人修煉可以長生不老,動物修煉則可以有人的外形,還有法力,這樣的故事比較傳奇。」
陳郁如並不是「古典控」或「歷史控」,寫《修煉》,她形容自己像一個「打掃的人」,一頭鑽到古代文化的故事中,猛然發現了塵埃深處的寶藏。「嘩,我們的東西真的好多,那麼多文物、古物,但是好像沒有人去運用。就好像把一些寶物放在倉庫中一樣。但只要拿出來擦一擦,放在櫃子上,就好像給它另一個生命的感覺,好棒!」
埋下伏筆 續集「在路上」
陳郁如形容自己的閱讀,用的是一個「雜」字。她愛武俠,愛推理,愛天馬行空的科幻。金庸和倪匡筆下的世界她心嚮往之,對於瓊瑤的粉色少女夢卻不大感冒。雖然是第一次寫書,陳郁如對筆下的世界卻頗有野心。創作《修煉》前,她已為自己勾畫好了大致的故事地圖,包括什麼地方埋下伏線,再在新作品中一一拆解。到現在為止,《修煉》出了三部曲,今年又剛剛完成了其前傳《未知樹的預言》,而在陳郁如的設想中,第五本、第六本也都「在路上」。
由《動物精的秘密》、《千年之約》、《穿越神異界》所組成《修煉》三部曲,雖然是給小孩子看的,其中的世界卻一點不簡單。由第一本中12歲混血女孩艾美發現自己的神秘力量開始,故事就在古今時空中跳躍,在現代和傳說中自由切換。借由「修煉」這一動輒耗費千年的神奇行為,古典故事中的傳奇人物和神獸得以穿梭到現代社會中,這才有了後面層層推進的故事。這種設置,也可見作者的巧思。
「給小孩子看的東西,通常我們比較喜歡把《西遊記》再演一次,或把《封神榜》寫得白話一點。這也很好,可以讓小朋友用淺顯的方式來了解我們的經典文化,但有時好像少了些貼近現代生活的東西。」陳郁如希望看她的故事,小讀者們可以不知不覺地接觸到古物、學習到文化,而不是被刻意地「教育」一番。「在艾美對抗動物精的過程中,她要學會分辨善惡、抵抗誘惑。故事裡面奇幻的角色、古物很多很多,《山海經》那麼厚一本,叫小孩子去看看不懂啊,就算讓大人看也會覺得悶,但如果是寫神獸和你去比賽飛翔,還可以用上高科技來幫助,那就有趣得多。我希望把這些古典元素以不經意的方式融入故事。」
陳郁如說,和《哈利波特》相比,《修煉》也是系列故事,每集亦能獨立成篇;但不一樣的是,《哈利波特》以哈利波特為主角,貫穿全系列,《修煉》卻想變換視角,「第一本的主角是艾美,第二本是她的媽媽,第三本又是艾美,前傳又是另外一個。」這,是陳郁如給自己的挑戰,至於在續集中又會有什麼特別的設置,我們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