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林焯豪稱,騙徒會訛稱事主內地銀行賬戶被司法機構調查,需繳交保證金以示清白,結果被騙徒轉走全數存款,一無所有。 郭兆東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郭兆東)電話騙案新玩法,不猜身份不綁架,假冒內地官員「一味靠嚇」。警方指,電話騙徒會訛稱事主內地銀行賬戶被司法機構調查,需繳交保證金以示清白,或提供賬戶密碼解封戶口,結果被騙徒轉走全數存款。警方指,今年首5個月,共錄得33宗有關騙案,按年激增10倍,19人被騙去逾1,300萬港元,金額按年增幅逾6,700倍。儘管騙徒手法清晰易明,無奈警方至今未拉一人,警方強調預防勝於治療,市民應提高警覺切忌輕易信人。
電話騙徒假扮被綁票親友呃錢已過時,今時今日已改為假冒內地官員恐嚇事主,要挾交出銀行賬戶密碼,令人防不勝防。警方東九龍總區重案組總督察林焯豪表示,大部分電話騙案均是跨境犯罪,雖然主要仍以「猜猜我是誰」及「虛構綁架」為主,但警方發現不法分子假冒內地官員行騙有明顯上升趨勢。
據悉,騙徒主要假冒內地執法機構,包括公安廳及最高人民檢察院等。林焯豪稱,有關騙案自2013年已有發現,但該年僅得2宗,惟其後2014年大幅增加至23宗,今年首5個月更進一步累積至33宗,較去年同期只有3宗激增30宗,增幅達10倍。
退休商人被騙幾全副身家800萬元
他續指,去年首5個月有2宗成功騙財,涉款19萬港元,到今年同期成功騙財個案竟增至19宗,涉款逾1,300萬港元。其中一宗案件已涉逾800萬港元,據悉是一名退休商人,他幾乎被騙去全副身家。
騙徒要成功騙財,不但要靠「出口術」降低事主戒心,謊話中更要有一定事實基礎才能令事件似是而非。林焯豪指出,警方相信騙徒以不法途徑,取得部分事主的內地戶口資料,包括退休人士、本港內地留學生及保險從業員等。騙徒會從境外直接致電事主,並假冒內地銀行職員或速遞員,訛稱其內地銀行賬戶正被有關司法機構調查,並「轉駁」至由同黨假冒的「司法人員」繼續行騙。
其後,騙徒會向事主聲稱其內地賬戶牽涉洗黑錢,或內地託運貨物已被扣押,遂着令事主將以示清白的保證金匯到指定戶口;或索取個人資料如內地銀行賬戶號碼,甚至要求事主到騙徒偽造的「司法機關」網頁鍵入銀行賬戶密碼;當騙徒取得銀行賬號及密碼後,便會登入事主戶口,將財產轉移到其他內地戶口。
林焯豪說,今年首5個月18歲至68歲的10男9女,被騙徒成功騙財,共通點都是電話持「一卡兩號」兼經常往返兩地,始被騙徒看中。他又指,有關手法最先在台灣發現,其後伸延至內地及港澳地區。
據悉若然在內地犯法,司法機關將直接要求當事人返回內地見面調查,而非要求對方付錢。林焯豪認為事主普遍警覺性不高,「正常而言不應怕」,但騙徒稱可交保證金先行為貨物及賬戶解禁,往往能降低事主的戒心。
警:跨境電話難查 促勿輕信
儘管騙徒手法清晰易明,無奈警方至今未拉一人。林焯豪承認,案件全屬跨境罪案,電話從境外打入難以追查,故警方已聯同內地公安交換情報,及作非經常性拘捕。另外,他指現時銀行及找換店警覺提高,亦已堵截不少騙案,強調市民應提高警覺切忌輕易信人,才能預防勝於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