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中大有16間企業獲「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資助共約700多萬元。鄭伊莎 攝
36大學企業獲1900萬元 讚TSSSU能鼓勵青年創業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鄭伊莎) 科技創意產品化的過程往往挑戰重重,而要於商業上取得成功,更是難上加難。為鼓勵大學團隊成立科技初創企業,把創新科技成果引進社會,政府去年9月透過創新科技基金向本港六所大學推出「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TSSSU),每年最多共資助2,400萬元,以支持有關初創企業的研發、宣傳及經營等。負責計劃的創新科技署助理署長(政策及發展)林雅雯透露,目前有36所大學科技初創企業獲得資助,涉及合共約1,900萬元。當中中文大學獨攬16間企業,為各校之冠。多所大學都表示,TSSSU能有效地支持及鼓勵年輕人創業,將科研成果商品化,貢獻社會。
「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於去年的財政預算案首次提出,初步為期3年,即由2014/15年度至2016/17年度,資助涵蓋城市大學、浸會大學、中文大學、理工大學、科技大學和香港大學共6間大學。
林雅雯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指,創業被視為高風險活動,而科技初創企業的存活率尤其不高,「我們明白要保證科技初創企業能夠成功有一定困難。即使業務發展前景樂觀,研發成果要實踐化往往需時一年或以上,並存在很多未知的影響因素。」
盼降「入場門檻」增誘因注動力
她表示,期望藉TSSSU降低科技初創企業的「入場門檻」,並為科學、科技及工程學科的傑出畢業生提供誘因,鼓勵他們投身創新及科技業,為創新生態系統注入新動力。她介紹指,有興趣申請的企業需向所屬大學遞交申請;每間大學獲資助的科技初創企業數目不限,但每間企業每年最多可獲資助120萬元,為期不超過3年,當中包括資助其成立、營運和研發開支、宣傳活動及市場推廣所牽涉的費用。
為揀選具潛質的科技初創企業,各大學已特別成立評審小組,由具備專業知識和經驗的成員負責評審工作,根據申請項目的創新及科技內容、商品化機會、申請隊伍的能力,以及項目對社會的裨益等範疇作出內部評審,再推薦予創新科技署申請。
林雅雯透露,署方在首屆計劃(2014/15年度)共收到100份申請,最終有36間企業脫穎而出,獲得共約1,900萬元資助。企業專研的科技範疇涵蓋生物科技、納米科技、資訊及通訊科技等。她表示,獲資助的科技初創企業需向所屬的大學提交中期報告,以便大學監察其業務和財政狀況,及提供適切指導;另需就營運表現及研發成果實踐化進展向署方提交年度報告及審計報告。署方將於2016/17年度檢討資助安排,並根據實際經驗完善計劃。
中大16間企業獲資助700萬
本報向部分院校查詢大學所設立的初創企業狀況,當以中大獲資助企業最多有16間。中大發言人透露,16間企業共獲資助700多萬元,認為計劃可協助有意創業的大學成員,利用其知識及技能貢獻社會,將科研成果應用於社會。
至於香港大學則有8間初創企業獲得資助,涉及共約400萬元。港大發言人指,8間企業分別主理生物技術、資訊與工程技術,當中一半是將大學的科研技術商業化。該校又指已推薦了11間企業申請2015/16年度的資助,惟結果有待署方公布。
另外科技大學也有7間科技初創企業獲資助,涉及350萬元。該校發言人表示,計劃提供的資金能夠有效地支持及鼓勵年輕人創業,將科研成果商品化,從而促進香港創新科技產業化,提升本港經濟發展的多元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