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鄧祐才介紹他的皮革企業。 胡若璋 攝
接過鄧祐才委員遞過來的名片,記者發現這張薄薄的摺頁式卡片上,密密麻麻標注的社會公職超過了40個。其中,會長、主席的頭銜就多達23個。面對記者的疑問,這個爽朗又機敏的長者笑着說:「我擔任的社會職務不止這些,但只要印在自己名片上的,我都可以拍着胸脯說,每一個社會公職我都盡心盡力。」
本刊記者對同時擔任廣東省政協委員、佛山市政協常委和南海區政協常委的中港皮業集團董事長鄧祐才的採訪,正是從他最熱心的慈善事業開始。 ■香港文匯報‧人民政協專刊記者 趙鵬飛、胡若璋 佛山報道
前往佛山採訪鄧祐才前,記者搜集其慈善事跡,意外發現公開報道並不多。這與記者採訪時聽到的「有事找祐才」的坊間趣言並不十分相稱。對此,鄧祐才坦言:「我不是演員,也不是公眾人物。曝光率太高會將自己置於虛榮之中。」
縱觀鄧祐才的慈善事跡,雖然沒有一次性豪捐大項目,但事關香港社群服務或是家鄉佛山建設和發展的,凡是他可以伸手幫扶的,他都二話不說,甚至一馬當先。經粗略統計,近十年來,鄧祐才在社會公益慈善方面,累積捐款近億元。
「參與不多社會職位不會寫在名片上」
「情繫桑梓」似乎是每一個成功人士的必要之舉,鄧祐才也不例外。在出生地廣東佛山南海,他開設的助學慈善基金向家鄉的幼兒園、小學、中學及大學近百名困難家庭的孩子定期發放幫扶、助學款項。近十年來,鄧祐才的助學捐資不僅從未斷檔,還不斷主動加碼。
他還與家鄉南海羅村合力舉辦孝德文化節。鄧祐才極力推崇「敦睦鄉誼,傳承孝德」的鄉村文化。作為旅港鄉親的他樂在其中,積極聯繫在港的羅村人,捐資回饋家鄉,希望大力營造「富而思進」的好風氣。鄧祐才告訴記者:「只是資金支持,卻不能支持到點上。關鍵時候,人才及技術的帶動培養,才能在各領域去推動融合家鄉的製造業發展。」
「我不習慣統計我這些年所捐過的資金,也沒有鎖定一個領域來捐助。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充分表達。」鄧祐才表示,如果自己參與不多,只是捐一點經費就可以換來的社會職位,他是不會寫在名片上的。
社會公職定位:「發揮橋樑推介作用」
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鄧祐才帶頭第一時間捐出80萬元,同時積極發動自己擔任領導職務的幾個香港社團,率先捐款數百萬元,並先後三次親自帶隊赴災區做力所能及的幫扶工作。在災區,除了認捐一所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希望小學外,他還捐建了一個「僑心村」,為災後重建工作添磚加瓦,樂此不疲。
而在之後的青海玉樹地震中,他又率先帶頭捐助18萬元,更積極組織香港各社團的慈善晚會,短時間內便籌得捐款近50萬元,第一時間幫助災區人民重建家園。
「發揮一個橋樑推介作用」,是鄧祐才對自己眾多社會公職的首要定位。他表示,當自然災害來臨時,自己最直觀的反應便是「用真金白銀的方式,以最快的速度,通過慈善機構轉達到災區,救助急需的災民」。
「需陽光政策攏聚為善的人」
此外,對於內地高校教育的學科建設,鄧祐才也非常重視。近年來,他先後在清華大學設立教育基金、在北京大學醫學院成立海外醫學交流基金、在佛山大學醫學院和理學院分別設立扶貧助學助教基金。鄧祐才告訴記者,在高校設立教育基金,雖然資金從100萬到300萬不等,但這是自己對教育持續關注的心意。
鄧祐才對內地行善保持着數十載如一日的熱情。面對內地慈善環境的監管不嚴等諸多問題,他直言,「郭美美事件」是某個時段衍生出的一個問題,不能因為這個問題就否定國家的慈善事業。「我們做慈善,主要是帶出一種慈善的風氣,體現一種文化。」
同時,他也直指,對於慈善監管方面的不到位,是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近距離接觸慈善多年,鄧祐才深諳中國慈善事業多年來的習慣,是不曝光的,甚至是地下的,所以發展到現在才會遇到瓶頸問題。
「無論如何,我們需要用陽光的政策來吸引一些為善的人。」鄧祐才語重心長地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