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徐悲鴻紀念館
新華社電 近日北京晴空萬里,徐悲鴻紀念館紅瓦灰牆,在藍天白雲的襯托下氣勢非凡。再過幾個月,這座歷經搬遷和重建的紀念館即將開業,可為之耗盡半生心血的廖靜文卻已靜靜躺在了八寶山殯儀館,走完了她92歲的大愛人生。
小愛與大愛
日前,徐悲鴻夫人、徐悲鴻紀念館館長廖靜文追悼會在京舉行,自發前來送別的人群排成了百米長龍。廖靜文生前好友姜連生親手書寫巨幅輓聯,用百餘字概括了廖靜文的大愛人生。姜連生認為,廖靜文最了不起的就是把對徐悲鴻和家人的小愛,轉化為對民族文化的大愛。「她將徐悲鴻上千幅作品悉數捐贈國家,將徐悲鴻紀念館作為人生中最重要的事,幾十年如一日地保護徐悲鴻作品,這份執着與熱忱令人動容。」北京市文物局局長舒小峰說。
廖靜文1923年4月出生於湖南省瀏陽縣,1939年在桂林與徐悲鴻相識,1946年兩人在重慶結為夫妻,廖靜文協助徐悲鴻工作並照顧其生活,直到1953年徐悲鴻突發腦溢血逝世。 徐悲鴻去世後第二天,廖靜文就將家裡鑰匙送到文化部,請求派人清點接收徐悲鴻遺作和藏畫,其中包括徐悲鴻遺作1250餘幅,徐悲鴻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和近代名家書畫作品1200餘幅以及珍貴圖書、圖片、碑帖等資料上萬件,並將之全部無償捐贈給國家。
「當時我們勸她,身邊兒女還小,要考慮今後的生活。但廖靜文說,這些作品和藏品耗盡了悲鴻畢生心血,凝聚着對國家和人民的深愛,她不能據為己有。」徐悲鴻的學生、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楊先讓回憶。
半個世紀的館長
徐悲鴻逝世後,廖靜文在捐出作品和藏品的同時,將她和徐悲鴻共同生活的四合院故居也一併捐給了國家,用以建立徐悲鴻紀念館,自己則帶着兒女住進兩間堆煤的小屋中。1954年,以故居為基礎的「徐悲鴻紀念館」正式成立,廖靜文隨後被任命為館長。從此,廖靜文便開始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館長生涯直至逝世,將全部精力投入到紀念館裡,守護、研究和宣傳徐悲鴻的藝術。
其間,徐悲鴻紀念館因北京修建地鐵被迫拆除。1973年,在周恩來總理「重建徐悲鴻紀念館」的指示下,新館在新街口北大街53號選址開建,歷時10年,最終於1983年正式向社會開放。「建館這10年全是廖靜文一個人在奔波,催材料、辦手續......特別不容易,沒有對徐悲鴻滿腔的熱愛絕對堅持不下來。」楊先讓說。
新的紀念館建成後,廖靜文天天到館,風雨無阻。館裡的大小事務她都親自過問,來訪的中外朋友和觀眾,她只要有時間,都會熱情接待。
2010年9月1日,徐悲鴻紀念館閉館開始改造擴建,總建築面積有望翻番,計劃於2015年10月開館。「其間廖靜文不顧年邁,帶領專家審定新館建設方案和展陳方案,親臨現場督查,推動新館工程進度。」舒小峰說,「可惜她無法親眼看到新館開館。」徐悲鴻的學生、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侯一民說,徐悲鴻去世得早,都是靠廖靜文來保護他的作品,堅持他的主張。對廖靜文來說,徐悲鴻的事業就是她的全部。
一生的承諾
懷着對徐悲鴻的思念,廖靜文幾十年來積極投身社會工作,不遺餘力地推廣徐悲鴻的藝術。通過徐悲鴻紀念館,主持出版了多種徐悲鴻畫集,多次在國內外舉辦大型展覽。據紀念館工作人員介紹,每次外出辦展,廖靜文都不辭辛苦,經常忍着雙腿腫痛,連續幾天為觀眾簽名,不肯休息,有時還親自為觀眾講解。
今年是徐悲鴻誕辰120周年,中央美術學院以及很多藝術機構都在籌備相關紀念活動,廖靜文更是忙得不可開交。據楊先讓介紹,由中央美院承辦的「紀念徐悲鴻誕辰120周年座談會」正在籌備中,廖靜文還表示要親自出席。「雖然廖館長身體很弱,但精神很好,我們還約好了,7月8日一起去徐悲鴻的家鄉宜興參加紀念徐悲鴻誕辰120周年的藝術活動。」楊先讓說,對廖靜文的去世他很意外。
「燈昏已入夜,無計息相思,魂已隨君去,追隨永勿離。」70多年前,徐悲鴻寫給廖靜文的這首詩打動了她,讓她最終選擇放棄學業,回到徐悲鴻身邊。當時的廖靜文也給了徐悲鴻一個承諾:「我已一步一步跨越了年齡距離的障礙,勇敢地走到您面前,願意為您和您的工作奉獻我的一生。」她實踐了自己的諾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