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世界自然基金會將舉行「環保海鮮周」。 羅繼盛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羅繼盛)香港是全球第七、亞洲第二高人均海鮮消耗的地區,但對於海鮮來源地和生產方式,卻較少食客注意。世界自然基金會於4月至6月巡視57間中式食肆及海鮮酒家,發現高達52%海鮮品種並非環保海鮮,指出過分捕撈或生產過程可能影響生態。他們期望市民改變飲食習慣,選擇環保海鮮。
世界自然基金會於2007年製作《海鮮選擇指引》,按海鮮捕撈和養殖方法,分別列出「紅色─避免」、「黃色─想清楚」及「綠色─建議」,並鼓勵市民選擇「綠色」海鮮,即以可持續方式和管理完善的漁產品,而避免選用過分捕撈或生產過程會影響生態的「紅色」海鮮。
他們於今年4月至6月進行「魚缸指數」調查,以顧客身份巡視57間中式食肆及海鮮酒家,了解售賣海鮮品種和來源地,發現平均高達52%海鮮品種屬「紅色─避免」類別,但較去年同類調查的68%比率下跌;「綠色」海鮮比率為38%,較去年16%大增;「黃色」海鮮則佔10%。
「紅色」海鮮沙巴龍躉最常見
最常見5項活海鮮品種,沙巴龍躉蟬聯榜首;其次為波士頓龍蝦、東星班、黃立鯧及南非鮑魚。當中,沙巴龍躉和東星班均屬「紅色」避免食用類別,黃立鯧和南非鮑魚為「黃色」,只有波士頓龍蝦屬環保海鮮。
倡政府帶頭避食非環保海鮮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助理經理(生態足印)杜偉倫承認,全球很多漁業資源正不斷下跌,漁業產地當局應做好漁業管理,香港市民亦應改變飲食習慣,選擇環保海鮮。
不過,他承認,現時了解何謂環保海鮮的市民不多,期望政府以身作則,帶頭避免食用過分捕撈和生產過程會影響生態的海鮮。
8年前開始引入環保海鮮的供應商、環球海產有限公司營業總監吳曼玲表示,引進初期選用環保海鮮的餐廳比率只有3%,但業界對環保海鮮認知日益增加,加上環保海鮮價格越來越具競爭性,選用環保海鮮的餐廳達60%。她指8年前環保海鮮較非環保海鮮貴30%,但現時價格差額已收窄至10%,部分品種的環保海鮮甚至比非環保便宜。
為了進一步宣傳環保海鮮,世界自然基金會將於6月27日至7月5日舉行「環保海鮮周」,參與活動的連鎖快餐店、西式餐廳、中式食肆、酒店、會所及零售商等114間餐廳,將提供環保海鮮菜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