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聶曉輝)食物及衛生局早前向立法會提交文件,建議將現時煙草產品的封包或零售盛器表面上的健康忠告及訊息的數目,由現時佔封包面積的50%大幅提高至最少85%,惹來不少煙商、報販團體的反響。煙草事務協會委託學者分析指出,本港過去幾次擴大煙包警示圖像面積,均無明顯降低吸煙率成效。協會表示,有關修改只會令市民難以得知產品資訊,對生產及零售商不公,更可能進一步助長私煙活動。
美國克林信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徐家健昨日指出,分析團隊分析了香港政府統計處從1982年至2012年收集的吸煙人口數據,發現香港從1994年至2007年間合共3次擴大煙包警語面積,均對減低整體吸煙率無任何實際幫助,「本港吸煙率近年的確呈下降趨勢,但無跡象顯示與擴大警告面積有關。」
徐家健表示,曾比較過香港與美國的吸煙率數據,發現兩地過去十多年間的吸煙率趨勢亦無明顯差別,而美國對煙包正面與背面的警語面積卻未有進行規管。他認為,若進一步擴大至最少85%,會令消費者難以分別不同香煙品牌,「按經濟學邏輯,混淆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及削弱市場競爭,亦有可能令吸煙人士轉買私煙。」
警告面積擴大 消費者無從得知資訊
有煙草商以軟盒煙包指出,封條已佔去煙包的14.3%,若將警告面積擴大至85%,僅餘下不足1毫米的位置,「連煙的名字都放不下。」他又謂,現時市面上有圓形罐裝設計的煙草產品,但由於警告圖示為四方形,罐頂根本無法滿足法例要求。有售賣雪茄的煙商亦指出,由於市面充斥不少仿製品,生產商一般會在盒面上標貼各種辨識標籤,如將警告面積擴大至85%,消費者根本無從得知產品的基本資訊。
煙草事務協會指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指引 ,只提及在煙草產品包裝上的健康警告和訊息「不應少於30%」,香港現時規定最少50%的標準已較不少國家或地區為高。另一方面,澳洲自2012年擴大圖像警語的面積及統一煙草產品包裝設計後,私煙消耗量過去兩年間上升約30%。協會認為,在沒有證據確定擴大煙包圖像警語面積能有助降低吸煙率時,不應倉卒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