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文:香港文匯報實習記者 楊友菊
早前,爾冬陞帶着《我是路人甲》來濟南進行點映,電影還未公映就因梁朝偉《聽見流星的聲音》一文而走紅。
影片以東北小伙子萬國鵬懵懵懂懂「闖」入橫店開始。橫店由一個小小的村鎮突圍成一個影視基地,1996年成立以來已經成為1,500部影視劇的拍攝地,而萬國鵬毛頭小子的身份便使影片開頭呈現出新奇、輕鬆、幽默的基調。他帶觀眾走進一部部影視劇的拍攝背後─原來「橫漂」都要辦「演員證」,原來在路上當行人是不能說話的,原來被「炸飛」的人是用充氣墊彈起來的。
然而,隨着萬國鵬的深入挖掘,拍戲的心酸和苦痛自然也暴露出來,影片基調變得沉重。一位路人甲對着古天樂的海報連開三槍,放言:「等你老了,影壇就是我的了。」可是,在拍戲的時候他卻永遠躲在一邊睡覺。熬了那麼多年的凱哥為了一個大臣的角色放棄了妻兒,卻落得被辭退、最後發瘋的結局。一位路人甲不甘心永遠默默無聞,有人坐着吃,他就不願蹲着吃,並說:「我不是群眾,我是演員。」王婷受不了那種永遠看不到出路的日子而離開萬國鵬,但萬國鵬說:「我們是一群不是演員的演員。」
當然,影片呈現給我們的不只有失落和苦痛,更有溫暖和力量。有些路人甲抱着「只要肯幹,就一定餓不死」的念頭生存着;經歷過煤礦塌方事故、從黑暗中重獲光明的覃培軍,自知長得醜,但依舊認認真真演好每一個角色,他說:「長得不好就要把戲演好,書讀得不多就要把事做好。」也有人說:「只要肯上進,以後我也可以告訴兒子,你爸當年也上過電視。」
有人說,世間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現實之後依然熱愛生活。我覺得,這就是所謂希望,年輕的我們都有過偉大的夢想,而認清生活之後的我們發現,唯一可以把握住的只有當下和自己,彼時的夢想已經化為生活中一個個具體的希望。影片中的萬國鵬不是一心只想向前衝的人,相反,他比較慢熱,正如他說:「這裡是挺複雜的,但是我只想走好自己的路。」正如凱哥雖然發瘋,但終究得以和妻兒團圓;正如蒿怡帆終於鼓起勇氣在廣場上跳舞......他們是否成功了?這點導演顯然不在乎,一位路人甲說,成長即是成功。
年輕時的衝勁、無知、天真和倔強,碰壁後的失落和彷徨,苦痛之後覺察到的溫暖,久久的等待換來那麼一點點的希望,這些感情我們都曾體會和經歷過,它是電影,但也像紀錄片,這就是爾冬陞敢「全沒星」卻擁有的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