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海巖
這份歷經一年多起草完成的《京津冀協同發展綱要》,厚達50多頁,早於兩個多月前就通過中央最高層會議的審議,並在近期陸續下發地方實施,但遲遲未對外界公開發佈。京津冀合作概念提出30多年來,向來「只聞樓梯響」,期間醞釀的數份區域規劃,或中途夭折或束之高閣,因此這是迄今第一份制定完成並實施的京津冀區域規劃。據稱,該規劃可能不會全文公開發佈,即便發佈也只是簡版。在規劃制定之初有關高層就交代「只幹不說、多幹少說、先幹後說」, 減少分歧,加速推進。
京津冀本應是好兄弟,地理上毗鄰交錯,人文上融合接近,但三地歷來「誰也不服誰」。北京作為首都自然以核心自居,天津則希望提高地位,佔地面積最大的河北當然也不甘心充當陪襯,因此三地合作從來沒有成功過。
三地發展各有特色
據稱,此次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制定過程中,三地再次「打架」,規劃稿一度出現反覆,最終高層拍板終結爭議,確定北京是唯一核心,對京津冀三地進行區別定位。北京依然保持政治、文化、國際交往、科技創新四個中心,從新的定位看,製造研發、航運、金融創新三大領域是天津未來着重發展的方向,並且天津將成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先行區,河北則重點發展商貿物流行業,同時承擔「產業轉型升級、城鄉統籌、生態環境支撐」的示範角色。
在規劃綱要中,以前提出的「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一律改成了「疏解非首都功能」,減少兩字卻有深意。習近平早就提出,京津冀協同發展,首先要北京做外科手術,可北京自然不願意砍,很多功能都想方設法留下來,而現在明確非首都四個中心的功能一律不許留,不再留討價還價空間。而「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大方向,也由津冀的差別定位而大致確定,商貿物流、服務業去河北,天津則重點發展製造研發、航運、金融。
從規劃看,中央高層對京津冀協同發展賦予極高的戰略意義,不僅希望在此打造中國第一個世界級城市群,還希望在改革、創新、生態修復方面充當引擎和示範的角色,也是希望借此為中國今後三十年探索發展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