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手機、互聯網等新興媒體出現,衝擊傳統紙媒。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葉佩妍、陳敏婷)對於有56年歷史的《新報》結業,浸會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杜耀明指,《新報》停刊反映傳統報章有需要改變經營模式,以應對多媒體及網媒的競爭。香港記者協會對《新報》宣布停刊及逾百新聞工作者面臨失業,感到可惜,並促請《新報》母公司英皇集團有限公司在集團旗下其他部門吸納員工。
結業等同放棄競爭
杜耀明認為,日後再有其他傳統報章結業「並不出奇」。指《新報》結業是新的浪潮開始,傳統報章的經營模式可能要作出轉變,以應對多媒體及網媒的競爭。他指出,「《新報》的報章類型屬於較文靜,沒有特別於網上新聞作投資,選擇結業也是選擇放棄在新的多媒體上作競爭。」
對於免費報的出現會否影響收費報的生存空間,他回應指,「若收費報的報道內容與免費報的相同,消費者當然會選擇免費報,若果兩者是不相同,收費報才會有價值。」杜耀明認為「新聞一定會仍然存在,因為它會影響個人及社會,唯獨是媒體的經營模式將會有『大不同』。」
網絡手機威脅空前
記協主席岑倚蘭表示,2002年免費報章的出現、互聯網及智能手機的發展,令傳統報章面對前所未有的威脅。她認為傳統報章結束業務的威脅仍然存在,要視乎機構的資源及能否成功轉型。記協昨晚發表聲明,指會方會密切跟進《新報》受影響員工情況,並於網頁上載傳媒行業空缺情況;如會員在離職後3個月仍未找到新工作,可向記協申請失業援助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