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搞批發 弟妹開超市
「三片地瓜一碗湯,鐮刀掛壁餓斷腸」,福建福清這片人多地少、乾旱缺米的土地,造就了與其餓死不如出海一搏的「福清哥」。福清哥之所以能「血拚」全球造富人生,不僅有走世界的勇氣,亦有獨特經商之路。福建省福清市統計局今年1月數據顯示,作為福州市轄下的一個縣級市,截至去年福清城鎮居民儲蓄存款本外幣餘額逾530億元(人民幣,下同),而海外新移民人數近百萬。作為內地新僑分佈最多最典型的地方之一,福清人足跡遍佈全世界55個國家和地區。改革開放前,他們已遠渡日本、美國、東南亞等國家白手起家。上個世紀90年代,隨着同胞的增多,利潤的直線下降,福清人開始把目光瞄準非洲,並稱非洲為最後一塊未開發的「處女地」。 ■香港文匯報記者 葉臻瑜、傅龍金 福州報道
「寧在非洲當老闆,不去美國刷盤子」,是福清江陰鎮僑聯副主席翁昌祥對當地人去非洲「淘金」的理解。早年說起自家有人在美國和日本,福清人總是腰桿挺得特別直。但隨着10年前在許多發達國家遭遇簽證收緊,長袖善舞的福清人打起了非洲國家的主意。據江陰鎮僑聯統計,截至2015年5月,當地舊華僑已不足萬人,相反旅外新僑卻接近26,000人,其中南非就佔了9,800人。
新僑旅外 南非佔三分一
起初僅需3,000元路費,就可借道非洲的「國中國」萊索托,轉往南非、安哥拉和莫桑比克等第三地經商。福清市江陰鎮退休僑聯幹部嚴曦透露,雖然可通過申領難民證、就業證,最後獲得居住權,但大多數福清人還是選擇以「黑身份」小心翼翼地生活着。
他說,先發家的僑商有時也充當半個「蛇頭」,幫助前仆後繼的老鄉們落地安家。「有些是去過(非洲)又回來的,給他們一筆費用就能替你辦妥全套手續」。由於旅非的福清人越來越多,在當地漸漸形成了由蛇頭、地下錢莊、銀行、英語培訓、機票代理及高利貸公司組成的一條完整跨境移民產業鏈。
2元襪子 轉手價翻10倍
改革開放後,出國經商的福清新僑們,不僅趕上了非洲等第三世界國家經濟高速發展時期,而且從同樣經濟起飛的中國獲得了資源上的支持。在約翰內斯堡的南非第二條唐人街上,建有一座福建會館,這是南非首家新僑會館,時任福建省省長習近平曾於2002年訪南非時為會館揭牌。照福清人的話說,「老僑不如新僑」,指的並非人品,而是彼時「掙大錢」的機會。
「除了開超市,鞋帽服飾批發生意也掌握在福清人手裡。」江陰鎮東井村村長莊曲和告訴記者,每年數以萬計的貨櫃從福建和浙江等口岸發往非洲和南美。在南非約翰內斯堡,就有8家以中國商人為主的批發市場,攤位超過2,000個。不少人只需在當地租間倉庫,不用開店就能賺錢。福清人中「哥哥搞批發、弟妹開超市」的家庭經商模式屢見不鮮。「碰上聖誕節,來自中國的小商品常常供不應求,一雙批發價2元的襪子轉手就能翻10倍。」
在福清,一般人如果想做買賣,是很難借到錢的。但若是出國打工經商,即便背着一身債,仍有人願意大方「資助」數十萬元。按當地1分2的民間借貸月利計算,相當於舉債100萬元出國經商,3年後需多償還高達44萬元的利息。
「一個幫一個,(我們)全家現在100多號人都在南非」,江陰鎮東井村村民莊春富是15年前首撥非洲「淘金客」。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自己在開普敦經營的超市,日營業額逾1萬蘭特(約合5,000元人民幣),舉債百萬元3年就能還清。「哪怕前段時間發生暴亂,我也捨不得停業。相比去美國、日本打工的10年漫漫負債路,第三世界國家雖然兇險,來錢也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