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讀就讀,讀不好大不了出國賺錢。」這個觀念是福清海外「淘金」的父母們給予孩子的「甜蜜出路」。
福清人在海外撈金敢闖敢拚,但在受教育水平方面卻是重災區。江陰鎮高嶺中學是江陰鎮三所中學之一,學校「人丁興旺」的時候,小小的教學樓最多能擠滿1,300名學生。「美國雙博士我們也是培養過的」,但這個讓退休語文教師林金俞曾引以為傲的地方,如今僅剩不足300名學生。「村裡常常一年都出不了一個大學生,大人們都以讀書無用論教導孩子」,說到這裡他顯得有些沮喪。
富了家鄉 「窮」了教育
與僑鄉中小學生流失量相反的是,當地不斷攀升的出國人口。據福清市公安局出入境數據統計,福清每年經正規渠道出國的務工人員,平均在1萬人左右。但知情人士稱,非正規渠道的「淘金者」至少是這個數字的兩倍以上。因此,孩子16歲或者更早地跟隨父母移民,已經成了當地社會化過程中的「保留節目」。
走在高嶺中學的煤渣跑道上,開闊的400米操場和籃球水泥地是2007年當地旅南同鄉會捐助20萬元翻修的。以前高嶺中學土石操場,只要一下雨,孩子們就只能忍受着泥濘上課。由於在當地籌集不到資金,校長不得不讓林金俞找到南非同鄉會尋求善款,「因為他們中一些是我教過的學生,總要賣我點面子」。為此,林金俞親自去了趟南非,在少則1,000元,多則5,000元的拼湊下,高嶺中學的新操場才最終完工。
面對人均收入居全福州地區首位的福清來說,人們對海外「淘金」所能帶來的富裕程度的期待,不僅打破了整個地區「正常」的生活,也讓這種價值觀不自覺地「感染」了孩子。曾經有福清一所學校負責人拿着一沓在校學生出國意向調查表,表上95%的學生都表示將於兩三年內出國,學校眼看着就要人去樓空。對此,林金俞告訴記者,從前他當班主任時,1個年級超過6個班,可現在湊不夠2個班,這還包括了不少中途插班讀書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學生間談論最多的是「證簽了嗎」、「什麼時間出國」等話題,「別看學生們小小年紀,但對出國簽證的流程比我們還要清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