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5年7月14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教育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越大越懶:「尼特族」啃老 因「非白領不做」?


放大圖片

■早前有雙失16歲少女涉嫌販毒被扣查,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這一族群對個人、家庭、社會的影響。 資料圖片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今日香港+全球化

越來越多香港青少年成為不就業、不升學、不進修的「尼特族」,有人認為是因為新一代青少年不能吃苦,又沒有方向感,也有人認為因為香港的經濟欠多元發展,令這批學歷較低的青少年難以找到合適的工作;而這些青少年往往因為可以依賴家人、不愁衣食,故此失去升學或工作的動力,無法自立。姑勿論如何,試想如果「尼特族」變成社會新一代的主流,會為社會帶來甚麼影響?下文將加以剖析。■鄧婉君、古俊彥 聖公會梁季彜中學 通識科老師

新聞背景:逾20歲尼特人數升 整體將跌

現時本地創意工業發展有限,新一代港青又對傳統工種興趣減卻,畢業後同時面對失業失學挑戰。港專研究「尼特族」(意指15歲至24歲的無業無學青少年)報告顯示,雖然整體失業失學人數升勢放緩,當中15歲至19歲群組人數持續下跌,但反觀20歲至24歲群組卻持續增加。

該研究名為《港專尼特指數研究第二號報告》,指出截至去年第三季,本港約有6.25萬名15歲至24歲的尼特青年,當中15歲至19歲的約1.32萬人,20歲至24歲的約佔4.93萬人。

機構認為,港府推出青年政策屬長遠措施,其中青年配對基金應可鼓勵20歲以上群組創業自立門戶,但也需擴大現有培訓至有關群組,以起即時作用。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表示,希望青年人改變「非白領工作不做」的觀念,朝向多元發展。

報告顯示,15歲至19歲群組持續減少,反觀20歲或以上自2013年頭持續上升。報告亦估計,「尼特族」人數會隨出生率下跌,並於2022年跌至谷底。儘管整體尼特人數於去年微升,料2019年將跌至4.77萬人,當中20歲或以上群組佔大多數。

概念鏈接:

依賴綜合症:近年全球年輕人傾向依附家庭,部分人畢業後更不幸地成為「三不」,二三十歲仍靠父母接濟過活,最年長的個案甚至超過40歲。

分析指家長過度保護兒女,令他們不願自立,有心理學家形容它已成為全球青年的新型綜合症。

小知識:自尊感析心理成因

「尼特」為NEET的音譯,是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不就業、不升學、不進修)的縮寫,意指15歲至24歲的無業無學青少年。

美國教育家米雪寶帕(Michele Borba)提出的自尊五感理論,包括了建立自尊感的5種不同元素,或有助理解以上現象。

1. 安全感

即身心、情感都感到舒服,以及有受保護的感覺,能夠信賴別人,而且不會對將來發生的事感到憂慮。

2. 獨特感

感到自我是獨特的,而且知道個人價值,清楚知道自己在現實中的獨特性、角色。

3. 聯繫感

即社交能力,在人際關係方面感到被接納、認同、欣賞、尊重,並有歸屬感。

4. 能力感

對於自己能完成重要的事情感到自豪,並有成功感,覺得自己有效率有能力。知道自己的強項之餘,也接納自己的弱項。

5. 方向感

人生的方向,有生命的目標和推動力,由定下實際、可達的目標建立自信,同時也為個人行為決定引致的後果負責。

另外,青少年需要掌握不同的生活技能以應付成長的挑戰,訂立目標、財政管理、時間管理、解難能力、情緒管理能力等。(基礎級)

成因眾多 創意工業僧多粥少

父母管教模式:父母附和年輕人對工作的不滿,甚至向「三失」子女提供資助,反而可能令他們失去工作動力,對他們有害無益;對兒女不但沒有鼓勵改變,更支持他們留在家中無所事事,經濟支援直接令「尼特族」有充分的藉口不上學不找工作。

生涯規劃不足:不少「尼特族」在學時完全沒有想過將來就業或升學的志願,故此在完成基本學業後也完全沒有方向感,找工作不知道從何找起。

專上課程欠實用性:有些專上課程欠缺針對工作軟技巧,如培養學生的刻苦精神和自學能力,導致畢業生難以在業界持續發展。

政策支援不足:20歲至24歲尼特群組增加,與港府推出的青年措施大多只針對19歲或以下青年有關,因增加學位和提供職前培訓,都只能惠及在學青年,畢業生面對求職時,往往束手無策。

就業培訓不足:愈來愈多畢業生對創意工業有興趣,但行內空缺有限,青年對有關行業的培訓也不足,往往難以入行。

年輕人抗拒部分工種:部分青年有「非白領工作不做」的傳統觀念,抗拒從事勞動工作,但個人的學歷又未達要求,故難以找到合適的工作。

青少年抗逆力低:青少年初出社會尋找工作難免碰釘,但部分人因此陷入低潮,感到難以吃苦、難以適應,而被辭退或自行請辭。

三方面影響:個人、家庭、社會

不少年輕人無法負擔房租,於是一直與雙親同住,久而久之依賴父母照顧,而非獨立成家。他們不一定沒經濟能力,但共通點是不想負擔獨立後的生活支出,令自己失去享受青春的機會,於是選擇留家或不斷進修,推遲踏入社會的時間。

對這些「尼特族」而言,長時間迷失於思考人生方向,欠缺實質行動,長遠將失去謀生技能。更甚者,「尼特族」終日無所事事,容易誤交損友和誤入歧途,對個人前途帶來負面影響。

對這些「尼特族」的父母而言,兒女長大卻未能獨立,不但未能負擔起回饋父母的責任,更長期依賴父母,加重他們的經濟負擔。

對社會而言,「尼特族」數字高企,顯示社會勞動力不足,窒礙經濟發展;而部分「尼特族」或會誤入歧途,淪為犯罪集團的一分子,從事非法行為(例如販毒等),影響社會秩序。

教局每校年撥50萬 盼助學生規劃生涯

有意見指,特區政府可以調整支援政策,不只着重15歲至19歲青年的升學,多調撥資源協助20歲至24歲的青年就業。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成立3億元配對基金,據樂觀估計,若撥款全數批出,今年第四季20歲至24歲的尼特人數有望從3.82萬人中減少1萬人,對紓緩青年壓力能起積極作用。

教育局早於2014/15學年起,向每所開設高中的公營和直資中學提供每年約50萬元的經常性津貼(生涯規劃津貼),支持學校推廣生涯規劃,幫助同學訂立目標,提升方向感,及早準備未來升學或就業的路向。教育局亦積極推廣「商校合作計劃」,為學生提供不同的職業探索機會和與工作相關的活動,為投身社會做好準備。

然而,也有人質疑,有些學校對生涯規劃概念的掌握薄弱,只顧以簡便方法用完津貼,甚至把津貼用於非生涯規劃用途。

教育局回應指,在2014/15學年計劃剛開展的首數個月內,該局已到訪102所學校,有接近九成的學校運用超過80%的津貼增聘教職員、舉辦生涯規劃活動,提升校本升學和就業輔導服務,情況明顯有別於香港輔導教師協會去年7月至9月計劃開展前進行的問卷調查結果。

家庭方面,父母也可以改變管教模式,對兒女應多加鼓勵而非縱容。(進階級)

多角度觀察:張建宗倡5天工作制

心理學家:父母要改變想法,捨不得兒女吃苦,到最後只會令他們不會長大、依賴父母,所以為人父母要決斷,不再接濟兒女,迫使他們面對,而非逃避困難。

港專校長陳卓禧:當局政策多屬長期措施,難於短時間內見效,我們建議當局將現有職前培訓及訓練推廣至20歲至24歲群組,並促進產業多元化,加強該群組的競爭力,減少雙失青年數目。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目前眾多工種包括護理業、建造業和零售業均需要人手,年輕人和家長應改變「非白領工作不做」的傳統觀念,朝向多元發展。局方過去亦曾游說僱主為所屬行業提供5天工作制,希望縮短工時,吸引青年人入行。

學界人士:校內支援學生升學就業的都是專業教師,大家都需要兼顧教學工作,再加上出路資訊太多,實在難以照顧每一位學生的需要。因此,校方或會委託坊間機構,為學生策劃各種職業體驗,讓學生透過參與,了解自己是否對有關參與的工作有興趣,進行生涯規劃。(摘星級)

想一想:

1. 根據資料,指出「尼特族」現象的成因和影響。

2. 承上題,指出可行的解決方法。

3.「尼特族」的出現是否香港獨有的現象?

4. 有人認為香港樓價高企令青少年難以脫離父母獨立,你是否同意這觀點?

5. 參考以上資料,「尼特族」愈來愈多,誰要負上最大的責任?解釋你的答案。

答題指引:

1. 成因方面,試從父母管教模式、生涯規劃、專上課程「實用度」、政策等方面入手。影響方面,試從個人、家庭、社會3方面分析。

2. 試從特區政府已推行的措施,如生涯規劃津貼,探討個人、學校、社會方面可以幫忙的地方。

3. 先界定「尼特族」,再指出其有沒有地域限制。

4. 選擇題型,同學宜先指出青少年難以獨立的諸多因素,再討論樓價高企是否主因。

5. 開放題型,同學宜先指出責任的可能承擔者,再指出誰應負最大責任。

延伸閱讀:

1. 《拒「屈就」傳統行業 大齡「尼特族」增》,香港《文匯報》,2015年3月8日,http://paper.wenweipo.com/2015/03/08/HK1503080045.htm

2. 《尼特族》,澳門政府網站,http://www.fsm.gov.mo/cht/healthcare/ContextDetail.aspx?Context=10

3. 《中國城市青壯年「啃老族」的社會學分析》,《當代中國研究》期刊網站,http://www.modernchinastudies.org/us/issues/past-issues/100-mcs-2008-issue-2/1051-2012-01-05-15-35-31.html

相關新聞
3次會考得1分 苦讀終成工程師 (圖)
研資局主題研究 增四挑戰題目 (圖)
應屆大專畢業生對職場競爭焦慮增
逾半文憑試生未放榜諗「上訴」 (圖)
吳克儉駁教協 數基本法教材亮點
香島資優體驗營 參加人數創新高 (圖)
校園放大鏡:黃國健勉秀明生定人生目標 (圖)
暑假北上實習 18未來之星拓人脈 (圖)
中大女教授︰俄文課程「逃兵」多 (圖)
教院首推粵劇雙語網站
中國科創奧賽港區賽 中大豐收 (圖)
翁祐生3D動畫澳洲遊戲節奪獎 (圖)
初中中史「古今並重」利銜接高中
大學遊蹤:港校培養重溝通 美校教學重個人
越大越懶:「尼特族」啃老 因「非白領不做」? (圖)
概念圖:「尼特族」現象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教育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