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紀嘉梨坦言,俄文作為最難學的語言之一,最入門的字母寫法和發音都已經是一大挑戰,要學生修讀非輕易的決定。 香港文匯報記者歐陽文倩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歐陽文倩)說起要學一門外語,英、法、西(班牙)、日、韓等語系,是港生主流的選擇,但原來大學裡還有不少冷門選擇,但難學程度卻可能嚇跑學生。於香港中文大學教授俄文的紀嘉梨(Kateryna Klee)坦言,俄文作為最難學的語言之一,即使最入門的字母寫法和發音,對初學者已是一大挑戰,故每完成一期課程,就會有一批「逃兵」,能堅持的學生越來越少,校方亦難以開設更高階的課程。
香港人學語言講「潮流」,冷門、少用如俄文,在香港的市場不大,但紀嘉梨表示,其俄文課程每次開初級班時,其實有不少人報讀,一半人為了興趣,一半人則是看好俄羅斯的發展和潛在商機,「第一期有45人,但第二期就只有30人,去到第三期,只剩下26人了。」
過三關僅初階 播片增興趣
她認為俄語是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之一,入門的字母已經難,要掌握詞語就更難,「但經過兩堂課後,學生已可以簡單介紹自己,完成一學期的課程,更可以談談自己的家人,以及購物。」不過,當學生以為自己完成三期是「又越過高山又越過谷」時,紀嘉梨亦道出一個「殘酷」事實,「大概就等於A1級(最初階)的程度吧(共6級)。」
作為老師,紀嘉梨能做的就是盡量讓學生輕鬆愉快學習,「我一般會採用小組教學的方式,以4人至6人為一組,讓學生多透過對話、模擬角色等面對面的溝通,熟習發音和說話。」她亦指出,在小組裡,學生有更多發言機會、亦更願意表達自己,這點非常重要。
此外,她還會播放音樂與影片,增加學生學習俄文的興趣,並會於課堂上與學生一對一教學,以找出不同學生於學習上的困難。
語言天才被中文「考起」
本身是俄國人的紀嘉梨,本身懂得4種語言,包括俄文、德文、烏克蘭文及英語。本來就懂得俄文和烏克蘭文的她,於大學期間修讀德文,並去了德國交流3年,故能操流利德語,而英語則是其後來港再學,她還計劃未來學習意大利文。不過,這位語言天才原來亦有「學不懂」的語言,就是中文,「中文真的很難,尤其是在書寫方面,對我來說根本沒有可能記住。」
在學習語言方面,其9歲的女兒青出於藍。紀嘉梨笑言,由於女兒跟着她和丈夫世界各地到處去,不時要適應不同地方的新學校,目前其女兒就懂得德文、英文、中文、俄文和法文,「在中文方面,她自3歲起就開始學,現時認得250個字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