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這是台灣小吃大全,讀之甚爽。作者提供
黃仲鳴
去台灣,無論是去哪一個城鎮,例必尋找夜市,大快朵頤一番。猶憶上世紀八十年代在台北,常光顧的是西門町,吃那街頭小攤檔;曾吃過烤小鳥,味道不錯,但總覺殘忍,吃兩三次便罷吃了。
以前,夜市還沒那麼聞名,最令我垂涎三尺的是台灣牛肉麵。記得在街邊小檔初吃台灣牛肉麵時的情景,簡直是美味不堪,驚嘆是天上佳餚。現時赴台,卻要尋「牛」,因已無往昔那麼成行成市了。去歲在台北車站地下商場,見有牛肉麵的店子,毫不猶豫走了進去,只嘆味道平常,價錢又貴,不及當年街頭小檔令人銷魂。
近閱焦桐《味道福爾摩莎》,內中有記牛肉麵的,頗有趣。他說李歐梵等朋友到台北,「總算先吃一碗牛肉麵才痛快」,這是一種情意結,一種不能忘懷的「特色麵」。我何嘗不是!
台灣牛肉麵有何特色?為何令人那麼牽腸掛肚?焦桐說,現時在內地和海外常見的台灣牛肉麵,實是紅燒牛肉麵,但在炮製上各店不同,別出機杼。例如逯耀東川味紅燒牛肉麵源於岡山的空軍眷村,但焦桐認為可能出自軍營伙房。此「麵」之來,或因岡山的辣豆瓣,模仿了四川郫縣的豆瓣醬,伙房將之加進牛肉麵內,成了主要調料,便成了川味紅燒牛肉麵了。
焦桐吃盡台灣各地牛肉麵,且看:「牛肉麵裡的牛肉塊大抵以牛腱、牛腩為主,如台北『鼎泰豐』、『林東芳』和台中的『若柳一筋』,豐原『滿庭芳』、花蓮『邵家』用牛腱;『牛爸爸』、『老董』和金門『老爹』用牛腩; 較特別的是『大師兄原汁牛肉麵』用牛排,『牛董』用丁骨牛小排,『洪師父麵食棧』用兩種不同的牛肉。」
但吃來吃去,我總對當年的街邊檔忘不了情。
焦桐指賣牛肉麵是軍人「退伍後相對簡易的謀生」,台北便有一條不逾百米的桃源街,有個時期竟出現一二十家川味牛肉麵大王,「形成了飲食的歷史風景」;這種風景,已是一去不復返了。
有年在一小店吃牛肉麵,老闆娘大力推介一味「牛鞭湯」;經不起吹噓,遂要了一碗,一匙湯入口,登覺腥得作嘔。這種「牛鞭湯」,其後遊台已不復見了。
除了牛肉麵外,台灣的番薯粥,亦為我所愛。記得那年那月那夜,大魚大肉大飲之後,友人扶茈b醉的我登上一高樓夜店,在憑窗的卡座上,看蚇O光暗淡的淡水河,淺嚐番薯粥和幾碟小食,可口到極,寫意到極,抒情到極,醉也走了。焦桐說:「番薯粥是粥中之質樸者,一介布衣的樣子。它很隨和,很坦白,很善良,可以簡單搭配豆腐、蛋、醬菜,也可以豪華到有魚有肉有鮮蔬。貧困的年代喝粥,令粥顯得寒磣;小康時吃粥,總是帶荈ⅥA感,是謙虛而健康的暗示。」
富貴時吃粥怎樣?焦桐沒有說。但一碗番薯粥,相信無論我身家多少 ,都有知足常樂之感。
《味道福爾摩莎》厚達七百餘頁,正如腰封所云,是「台灣小吃聖經」。閒時讀一兩篇,如吃了一碗牛肉麵,或番薯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