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港廠商會會長李秀恒(中)表示,部分經營加工貿易的港商因高昂稅款而被迫由中國遷往東南亞國家。旁為副會長徐炳光(左)及常務會董鄧燾(右)。記者曾敏儀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曾敏儀)內地監管進出口的《加工貿易禁止類目錄》 今年新增142項取消進口退稅的類別,包括鋼材及製作皮草的生皮。香港廠商會會長李秀恒上周接受訪問時表示,經營加工貿易的港商因而承受高達約30%的徵稅,生意大受影響,部分更被迫遷往東南亞生產,廠商會建議當局收回是次取消退稅的行動,以免掀起港企撤離潮。
據悉,為減低內地鋼材產能過剩,以及毛草生產污染及走私問題,今年起78項鋼材及狐狸、水貂等生毛皮進口內地需繳付12%的關稅,以及13%至17%的增值稅,稅率高達約30%。廠商會常務會董鄧燾表示,措施令港商生產成本大增,削弱出口競爭力,如皮草業生意銳減8成。據其了解,不少港商萌生遷離內地自保的想法,部分更已遷往東南亞生產以減低成本。
皮草商生意減8成
鄧燾提出,如何去選擇及配置生產材料,應由市場決定,不應以行政措施去左右。他強調,港商非抗拒國產貨,事實上內地製品並不符合生產標準。加工貿易業一般面向國際市場,客戶對產品要求高,需要特殊的優質鋼材才能生產,例如鐘錶的精細彈弓就只能從瑞士引入。同樣的,北歐製的生皮,質素亦不是內地製的可媲美。
他又指出,加工貿易使用的鋼材極少,因此抑制進口鋼材並不能解決鋼材產能過剩問題。而「斬腳趾避沙蟲」來解決污染及走私問題亦未必合適。
與保經濟方針背馳
李秀恒稱,內地把加工貿易定性為低產值、消耗資源,此屬誤解,事實上港企生產的都是高品質及高產值的產品,大大幫助內地工業發展。他續指,抑制加工貿易材料進口的政策與內地力保經濟的方針背道而馳,若因政策而影響港商出口競爭力,甚至掀起港企撤離潮,對內地經濟並無好處。
廠商會副會長徐炳光期望,內地有關當局聆聽業界意見,重視本港加工貿易業對內地經濟的貢獻。去年廣東省加工貿易進出口額達3.2萬億元人民幣,佔全省外貿總額48.3%,而且港企多年來為內地培育大量的技術性人才,並帶動內地民企生產和管理水平進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