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1941年,蘇聯少先隊輔導員在給同學們講課。後排左一是劉愛琴,當時只有14歲。 網上圖片
在周恩來總理的幫助下,費盡周折才輾轉回到延安與父親相聚的劉愛琴,不得不在1年後隨哥哥劉允斌和其他2位共產黨領導人後代,共同踏上了前往蘇聯國際兒童院的道路。
「當時父親問我和哥哥知不知道蘇聯,我們搖頭,他又說那是一個真正由人民、工人階級掌權的國家,我們在那裡會認識各國共產黨的後代,還能讀書上學,」她回憶稱,「周總理有次去蘇聯看望我們時也說要好好學習,掌握本事,還要建設新中國,所以我們1949年到1952年畢業的那批孩子後來都回國了。」
一行幾人從延安出發,先後經過西安、蘭州、烏魯木齊。正值無憂無慮、貪戀新鮮的年華,劉愛琴並未覺得路途遙遠艱苦,反倒是一路邊走邊學俄語,3個月下來竟也掌握了不少,「在烏魯木齊停留了一個多月,等到周總理才又一起乘飛機到了中蘇邊境,在那裡第一次體驗了西餐,當時只覺得刀叉有趣極了,倒也沒覺得彆扭。」她用愉快輕鬆的語調回憶這段經歷,似乎真的是少年不識愁滋味,連在戰爭時期遠赴他國,亦覺得充滿了未知的樂趣。
到了伊萬諾沃國際兒童院,性格開朗活潑的劉愛琴更是如魚得水,迅速融入了學校生活。「蘇聯政府很重視對共產黨後代的培育,教課的老師也都是精挑細選出的教育家,同時又擅長多種藝術課程。」講到這裡,這位耄耋老人臉上浮現出一絲驕傲的神色,「雖然手風琴、鋼琴、球類運動我都積極參加,但最大的收穫還是學習了芭蕾舞,這讓我現在也挺胸昂首、腿腳靈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