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殷江宏、實習記者 王雪瑩、秦帥)首次走進亞洲的第22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自23日開幕以來,連續舉行了170餘場學術討論,從「全球視野下的中國」、「歷史的數字化轉向」、「書寫情感的歷史」、「世界史中的革命」四大主題到世界史研究、海洋文化、足球文化、嬰兒潮一代、婦女史研究等聯合與特別議題,其內容之豐富令人炫目。為期一周的歷史大學大會,既有令人耳目一新的中國元素,也有包羅全球的世界歷史。而不管是眾人矚目的專業歷史問題,還是「接地氣」的有趣議題,均精彩紛呈,回味無窮。
李成智:2020年中國空間站或為僅有載人空間設施
在「從馬背到太空:技術進步與社會發展」主題會議中,多位專家討論了不同議題。從殷墟的遺址到馬耕牛耕時代,從德國火箭技術的傳播到中國載人航天夢均有涉及。其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李成智教授回顧與展望了中國載人飛行史。
他說中國古代有句老話「馬上得天下」,而當文明不斷覺醒,中國人不再滿足於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將視野投向了天空。於是像雄鷹一般翱翔蒼穹成為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的夢想。1965年,在制定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展計劃時,載人飛船計劃也逐漸進入討論議題。經過多年討論和努力,921計劃的形成意味著載人航天技術的正式實施,命名「神舟系列」。2013年,「神舟十號」也是中國第五艘載人飛船,與天宮一號進行交會對接成功,不僅證明中國載人飛船技術完善,也意味著中國已經基本掌握了空間飛行器交會對接技術。根據計劃,2020-2022年,中國空間站將最終建設成。而國際空間站將在2020年使用期限結束。2020年後,中國空間站很可能成為軌道上僅有的大型有人照料載人空間設施。
劉鳳君:骨刻文早於甲骨文逾千年
在「講述史前史」專題會議上,山東大學教授劉鳳君關於「骨刻文的發現」的發言,引起了在場各國歷史學家的關注。劉鳳君認為,骨刻文的發現,有可能為中國傳說時代的歷史找到文字記載。
經過多年調查,劉鳳君在山東、陝西關中地區和內蒙古赤峰地區以及江蘇北部地區的許多遠古文化遺址發現一批有刻劃的骨頭。這是山東龍山文化時期的遺物,距今約4500年至4000年,屬東夷文字。2009年,劉鳳君將其定名為「骨刻文」。 骨刻文是當時淮河、黃河和遼河流域的華夏族和東夷族等遠古文化集團創造與使用的一種文字。目前骨刻文發現的字數量較多,大概有3000-4000個字。字體上有重複性和統一性,靈活性較強,有些字有些許的變化,但是基本結構不變,符合一定的字體造型,具有一定規律。不過,跟現在成熟的方塊字相比,還是有所差別的。劉鳳君介紹,甲骨文可以上溯到3200年前,而骨刻文則可以追溯到4600年前,這中間1000多年的空白期,很可能就是骨刻文的活躍時期。同時他認為,甲骨文是骨刻文發展晚期出現的一種成熟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