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姜立誠 。網上圖片
93歲的姜立誠來北京已經十天。9月3日,姜立誠將和數十位國民黨抗戰老兵一起坐車通過天安門,接受檢閱。
家鄉被佔 參軍抗日
「感謝人民政府,這是天大的榮幸。」姜立誠抹了抹眼睛。八年抗戰中,他參加了長沙大會戰、常德會戰和長衡會戰。
1937年7月7日,日軍製造了盧溝橋事變。1938年11月,日軍佔領湖南岳陽,敵機的狂轟濫炸導致人心惶惶,「日本鬼子」的威脅近在咫尺,在距離長沙城不到50公里的寧鄉縣,16歲的姜立誠報名參加陸軍志願兵第一團。「當時全民族都在抗戰,我只有參軍這一條路,不然家鄉就被日本鬼子佔領了,就什么都沒有了。」
戰火洗禮 速成「老兵」
1939年3月,姜立誠前往長沙,被編入第九戰區司令部副官處,和戰友負責數十台車輛的調度、加油,以及每天把上百斤一個的油桶碼放整齊。他還記得,時任第九戰區司令長官的薛岳將軍為了提振士氣,經常訓話,提醒大家:「是來抗日的,不是來升官發財的,是來救國的,不是來吃白飯的。」
1939年9月,他第一次見證了戰爭的殘酷。當時,第一次長沙會戰打響,九戰區部隊在以湖南、湖北、江西三省接壤地區對日軍進行戰鬥,粉碎了日軍消滅九戰區主力的企圖。17歲的姜立誠受命由長沙走水路轉移檔案及眷屬至茶陵縣,10餘天的路途伴着槍林彈雨。「那時小,嚇得哇哇直叫,真是慚愧。」老人笑着說。
在槍炮的洗禮下,年輕的姜立誠很快成長為一名「老兵」。1942年3月,因第三次長沙會戰大捷,凡參戰有功將士均被表彰,姜立誠被「連升三級」,晉陞為準尉司書,參與製作每日戰報。這段軍旅生涯,顯然讓他覺得十分榮耀。
「感恩國家,讓我們這些老兵去參加閱兵。」住在北京一家酒店等待閱兵的他不住地擦眼睛。 ■新華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