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軍發動了盧溝橋事變,槍炮聲徹底喚醒了沉睡已久的東方「睡獅」。圖為抗戰勝利70周年前夕,一名青年在盧溝橋祭先烈。資料圖片
記者:有種觀點認為,近代以來,中國有過多次救亡圖存的覺醒運動,如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等,但都不徹底,直到1937年的抗日戰爭爆發,真正完成了全民族的覺醒。能否介紹一下當中原因和過程?
史桂芳:1898年的戊戌維新到1911年辛亥革命,只是統治階層部分高層人士的覺醒;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則主要是中國知識分子的覺醒。中華民族的全面覺醒是伴隨着外敵入侵越來越深重、民族危機越來越嚴峻的過程逐漸形成的。此前中國面臨的民族危機是戰敗、求和、割地、賠款的噩夢,但此次遇到的日本法西斯這個敵人,遠比以往更為險惡,他的既定目標是滅亡中國。於是,所有中華兒女都意識到了步步逼近的亡國滅種的危險。在這最危險的時刻,中華民族的民族主義精神空前高漲,民族意識在全體中國人之中形成,覺醒達到空前的程度。
統一戰線啟發民智
記者:在中華民族全面覺醒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史桂芳:中國共產黨始終發揮着巨大的凝聚作用。在「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在中共的領導和愛國志士、愛國青年的推動下,吹響了挽救民族危亡的第一聲號角;「西安事變」爆發後,中共又從民族大局出發,全力促進事件的和平解決,為全民族抗戰奠定了基礎;特別是中國共產黨捐棄前嫌,積極倡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匯集各族各界群眾組成民族解放大軍,促進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弘揚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民族精神,為中華民族的徹底獨立和解放奠定了堅實基礎。應該說,是中國共產黨啟發了民智、完成了對普通民眾的動員,致使日本侵略者面對的不再是少數仁人志士的孤軍奮鬥,而是整個中華民族用自己的血肉築起的新的長城。
推動未來民族復興
記者:重溫抗戰時期的民族覺醒史,對當下有什麼現實意義?
史桂芳:中國目前是世界上唯一沒有統一的大國。回顧抗日戰爭的歷史,我們深深地感到中華民族萬眾一心、團結一致,就能克服一切艱難險阻。民族復興是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共同願望,我們要發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百折不撓、堅韌不拔的意志完成歷史賦予的神聖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