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參觀瀋陽故宮。 教育局供圖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港生赴內地交流除了有助加深對國家歷史、文化和發展現況的認識,更重要的是可訓練個人自理能力及培養個人價值觀。早前曾隨團與學生到內地的教育局代表分享指,有學生在安檢時竟粗心大意丟失了回鄉證,令團員大為驚慌,這些「蝦碌」經驗亦值得學生好好學習。
教育局今年曾試辦「北京、瀋陽歷史文化及工業發展探索之旅」,隨團的教育局高級督學(學生內地交流計劃)麥炳森表示,有學生在離開北京到瀋陽的安檢過程中,丟失了回鄉證,令整團人大為驚慌,要即時四周尋找該名學生的回鄉證,幸好最終在行李帶中尋獲。
他笑言,該學生當時知道其粗心大意為整團人帶來麻煩,隨即向大家道歉,其後在行程中亦表現得更小心謹慎,令人另眼相看,「無論同學讀書有多好,但個人自理能力、溝通能力及與人相處的態度等都很重要,不容忽視。」他期望學生通過這些交流活動,訓練其自理能力及待人接物應有的態度。
參加默哀儀式 學生表現成熟
今年5月曾隨團到訪南京的教育局高級督學(學生內地交流計劃)姜賢敏憶述指,行程之一是偕學生參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認識日本侵華的歷史,其中學生需在館內參加一個莊嚴的默哀儀式,「我們曾擔心百多名來自不同學校的學生,性格有動有靜,會否不習慣類似的默哀儀式呢?」不過,當時全場學生表現成熟,靜靜地完成了整個儀式,展示出尊重遇難者的一面,令在場人士印象深刻,「這些禮貌及尊重他人的情操是課本教不到的,很高興同學都學到了。」
為教育局內地交流計劃擔任教師顧問的中學教師梁偉傑亦曾隨團到北京,他指不少學生在學習成效評估表中,提到內地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值得港生學習,相信學生除了加深課堂學習外,在發展協作能力及個人價值觀均有所得着。 ■記者 鄭伊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