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莊藝勤(右)認為,隨着藝術相關產業漸漸發達,藝術課程的畢業生不愁出路。中為鍾正,左為何兆基。 劉國權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歐陽文倩)在香港家長眼中,藝術可以是子女的興趣,但不可以是子女的志向與事業,不過,上述觀念正在漸漸改變。浸大視覺藝術院總監莊藝勤(John Aiken)早前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隨着相關產業漸漸發達,讀藝術的畢業生也不愁出路;不過,對剛畢業的學生而言,要全職做藝術家,或許會有點吃力。
莊藝勤坦言,香港與世界各地都一樣,一般人都對藝術學科缺乏理解,認為藝術科不夠踏實,「家長不願支持子女讀藝術,他們希望子女走更『學術』、更傳統的路。」不過他觀察到,有關觀念近年已逐漸改變,除了因中學課程有變動,給予更多機會年輕人,也因為藝術的角色有所改變,「大約從10年前開始,其經濟角色漸漸冒起。」所以在文化和觀念上,大家開始有所轉變。
就以家長最關心的出路而言,莊藝勤指,現時視藝科學生畢業後其實有不少出路,市面上也有不少相關行業,「我們的課程本來就要學生學習很多不同的技巧,如設計、處理項目、推廣等。學校也會要求學生參與一些現實生活中的項目,去做產品設計、市場推廣設計、與畫廊合作等,讓他們有更廣更深的體驗。」
何兆基:港可成文化交匯中心
浸大視覺藝術院副教授何兆基表示,現時商業畫廊提供了不少工作機會,也有學生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做手作飾品,整體而言,整個創新藝術產業是多元發展的,「香港有1%的GDP來自藝術行業,雖然與法國的4%相比仍有距離,但其實也是一個快速成長的領域。」隨着亞洲創意產業開始被視為主要產業之一,香港也可成為文化交匯的中心,就像上海和深圳,「其實香港有能力,有很多國際藝術展覽,也吸引不少收藏家來港。像博物館、畫廊、拍賣行等,在香港都做得很好。」
不少人認為,發展藝術就要到外國,但二人卻有不同見解,「在紐約及倫敦,每年都有數以千計的畢業生,去爭取少數的機會,香港則是少數人可以去爭取不同的機會。」此外,香港學生於國際舞台上也有很強的競爭力,例如浸大有學生能面對各地競爭,去倫敦的皇家藝術研究院,或拿着耶魯的中國獎學金等出外深造。
雖然如此,香港藝術教育也有困難需要面對,於莊藝勤而言,就是香港的藝術課程很「本土」,難以吸引國際生,「這很難讓學習環境有不同的文化觀點。」校方唯一能做的,就是招聘國際上不同地方的教師,拓闊學生的視野。
視覺藝術院畢業生鍾正,一心想投入藝術行業,希望自己可以成為藝術家,不過對初出茅廬的他而言有一定難度,故他畢業後同時做一份畫廊兼職、一些短期教學工作、幫忙做藝術展,「其實我想嘗試做全職的藝術家,但在此之前,要先支持自己的生活,而且從這些兼職中,也學到不少東西。」例如幫忙做藝術展,可以從其他藝術家身上學習,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他表示,藝術路上最大的困難,一如其他行業的頭號問題,就是難以負擔工作室的租金,期望政府可加大力度去支持藝術發展,幫助年輕人從事有關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