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5年9月19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化視野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走東走西:上海博物館 文保科技中心落成


上海博物館文物保護科技中心日前正式落成,9,142平方米的實驗大樓設備先進,在此可進行文物保護、文物修復、科技考古、古代工藝技術研究和應用等一系列工作,為目前內地規模最大的文保科技中心。

據悉,上海博物館在此配備了超過6,000萬元的先進科研和修復設備,堪比「文物醫院」。其中包含一台今年7月剛剛引進的高精度計算機斷層掃描儀,用於對文物構造進行逐層的分析。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介紹,上博早在1958年設立文物修復工場,並於1960年增設文物保護實驗室,專職館藏文物保護和文物修復工作,未來還將以上博東館建設為契機,推進文物保護科學和技術工作的發展。

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科技司)司長段勇在落成儀式上表示,目前內地擁有4,510家博物館,館藏文物約3,800餘萬件,但是由於所處環境和人為因素的長期影響,加之材質脆化、老化等原因,文物腐蝕損失狀況十分嚴峻,文物保護修復任務十分艱巨,因此如何科學、有效地保護好這些珍貴文物,已經成為社會各界長期關注的焦點。

他提到,國家文物局高度重視館藏文物的保護工作,把珍貴文物的搶救性保護修復作為工作重點,同時加強了預防性保護,近十年來西安文保中心、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首都博物館等陸續建成文物保護實驗室,為內地文物保護科研機構建設開創了新的里程,上海博物館文物保護科技中心亦將成為樣板。

段勇指出,近年內地可移動文物保護工作已有很大的進步,通過一批科技專項的實施,較為全面地掌握了館藏文物的腐蝕損失狀況、文物修復概況等,同時還借助跨學科聯合攻關,得到優秀的技術成果,並制定了一批技術規範標準,提高文物技術保護的整體水平,搶救保護了大量珍貴文物,使瀕危文物的損毀狀況得到初步遏制,而國家級文物保護科研機構和行業重點科研基地的人員隊伍、科研條件、保護能力也大幅度提升了。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章蘿蘭

相關新聞
藝術課程選擇多 學員闖出一片天 (2015-09-19) (圖)
學以致用 西環設畫廊 (2015-09-19) (圖)
走東走西:德國的回憶 (2015-09-19) (圖)
走東走西:上海博物館 文保科技中心落成 (2015-09-19)
出版界問卷調查 揭示行業致勝關鍵 (2015-09-16) (圖)
「香港金閱獎」投票現已展開 (2015-09-16) (圖)
新疆現二千餘件出土文書 (2015-09-16) (圖)
諾獎得主勒克萊齊奧讚賞墨子與李白 (2015-09-16) (圖)
香港文化節 盡覽傳統技藝 (2015-09-12) (圖)
走東走西:法國教堂 (2015-09-12) (圖)
王小慧:跨界創作不等於跨界藝術 (2015-09-12) (圖)
英倫設計PMQ有得睇 (2015-09-12)
「新藝潮」來襲 各地藝校彰顯個性 (2015-09-09) (圖)
《抗戰燃燒的歲月-壘允•駝峰1937-1945》文獻圖片書畫展在京閉幕 (2015-09-09) (圖)
他們看電車載滿歷史與特色 (2015-09-05) (圖)
採訪手記:「叮走」的是電車?還是城市? (2015-09-05) (圖)
文化傳承 情感依託 (2015-09-05) (圖)
叮叮車長叮嚀:守護香港流動地標 (2015-09-05) (圖)
回望「昇平」 找尋失落的親密社群 (2015-09-02) (圖)
重慶「詩城」復興夔州文化 將建杜甫「家庭農場」 (2015-09-02)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化視野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