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藝術課程永不嫌多。近日英國倫敦藝術大學聯同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開辦藝術及文化企業文學碩士課程,以英國及香港的個案為切入點,教授藝術管理、企業模式等行政知識。而浸大最近亦推出藝術行政專業文憑課程,涵蓋行政理論、藝術策劃、觀眾拓展及有關博物館、表演藝術和藝術場館管理的專業知識,為有興趣入行的藝術愛好者而設。加上已有幾年歷史的中大文化管理碩士課程、港大專業進修學院的博物館管理碩士課程等,選擇實在太多了。
當然,坊間大部分藝術課程都是理論行先,對行政、管理有興趣的人報讀自然事半功倍,但若是藝術初哥想學習不同範疇的藝術知識,則可以考慮門檻較低、由香港藝術學院開設的藝術專業文憑課程(PDFA)。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伍麗微
PDFA推出已有三年,課程結合藝術與行政、藝術與文化及藝術製作和品嚐三個範疇,分「打開藝術之門」與「走進藝術」兩個級別,每個級別各有十二個單元課程,每學期有六個單元可選修,學員可自由選擇感興趣的單元,專注發展。PDFA課程統籌陳偉邦表示,由於課程自由度大,吸引了各行各業人士報讀。
「坊間的藝術課程大多專注於一個範疇,像中大的文化管理課程專教行政方面的知識,選擇性較少,而且學員讀完後也未必清楚未來的方向。」PDFA的自由學習模式當年推出時也備受質疑,但幾年下來反應很好,學員與老師互動良好,連課程評估員亦被感染,嘆言「亦想試吓讀」。
自由度大
今時今日,藝術不再曲高和寡,政府的大力推動與M+的成立,將文化藝術推向一個更為專業的領域。藝博會、畫廊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公眾對藝術課程的渴求亦愈來愈大。「我們很早就提出開辦這類課程,但沒人敢開,一來容易蝕本,二來不太清楚市場趨勢。」陳偉邦更說,由於PDFA採深入淺出的教學模式,學員短時間內可以掌握基本知識,想入行的人又可透過課程接觸業界人士,「坊間有人開始抄襲我們的模式。」
陳偉邦主要教授「藝術典故」單元,透過介紹不同地方的藝術品,帶出其背後的典故及歷史,讓學員可以有效掌握藝術的演變與歷史,富趣味性。「我之前從沒接觸過art history,但這個單元從遠古講到現代,讓我了解更多。」學員之一的黎家麒說。她此前是藝術顧問,為了裝備自己修讀此課程,豈料被開放、自由的教育模式吸引,「有時學院會邀請相關的嘉賓來分享,又安排我們去參觀畫廊、工作室等,了解其運作。」
補充不足
相比其他專上院校,香港藝術學院資源的確較少,惟其「近水樓台」,背後得到香港藝術中心的大力支持,在資源調配方面較為靈活,不少導師更是藝術家,不至於空談理論。導師帶同大家參觀過周俊輝、林東鵬等本地藝術家的工作室,又「組團」參觀藝博會,讓同學可以「活學活用」。
陳偉邦強調,PDFA課程不易複製,「我們花了很長時間籌備。」當年設計課程時,他們曾找M+及行業人士給意見,經過反覆修改才推出。而藝術中心亦「臥虎藏龍」,如何卓敏、梁偉然、盧家彥、黃浩明等資深行政管理人員亦兼任講師,將行業資訊、實戰經驗傳授予學員,「我們希望做到雙贏,普及藝術教育之餘亦可幫助到學員。」
某程度而言,PDFA補充了坊間藝術課程的不足,畢竟不是所有人都朝行政、管理或純藝術等方向學習,「除了訓練藝術家,我們的使命是培養觀眾,不一定是精英才能接觸藝術,大眾也可以去欣賞。」
因而他們也樂於改善不足,聽取學員的建議,甚至為其量身訂造課程。「初時只推出「打開藝術之門」級別,但讀完後不斷有學生問『跟住點?』」在這個前提下,學院加推「走進藝術」級別,進一步介紹另類藝術媒介、市場推廣、場地管理、當代藝術節、社區藝術等,也不限制學生選擇某一級別的單元,「始終希望他們興趣行先。」陳偉邦說。
普及藝術
香港奉行精英教育多年,讀書為考試,入大學不為追求學問,而是「職業先修」,下下都講前途,人文藝術、社會科學等學科一向不受重視,以致今時今日大家依然有「藝術好神秘」的錯覺。其實讀藝術不一定為了做藝術家,入畫廊也不一定要買畫,可以純欣賞。講了幾十年,仲講觀眾培養好似很out,但「惟有普及藝術,才能支撐長遠發展。」
「你想想,如今每年有超過二百個藝術相關科目的畢業生,他們將投入畫廊、藝團等行業,如果沒有觀眾支持的話,中小型藝團要如何生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