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電車見證了灣仔的變遷
在資深電車車長和學者看來,電車作為一個城市文化的流動地標,其更大的意義乃是在於情感。
香港電車職工會主席江錦文在接受訪問時表示,自己聽聞有人要取消電車時,覺得非常憤怒,認為這不僅是打爛電車工人飯碗的做法,同時也是對香港人文化與情感的一種傷害。江錦文告訴記者,電車是香港百多年來文化的象徵,也已經成為港島區民眾生活的一部分。不僅如此,電車也凝聚了很多人的情感。他自己帶過十幾個徒弟,如果一旦沒有了電車,徒弟們便會失去工作。所以,保留電車,不僅是為自己,更是為下一代香港人。
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系助理系主任陳學然接受訪問時指出,香港經濟起飛時期的粵語歌曲、港產電影,作為流動地標的電車是其中的重要文化符號和背景存在,一旦取消,則香港與周邊的城市便沒有什麼分別了。他透露,自己有一位居住在港島區的故人,早年移居加拿大,但每次回香港,都會搭乘電車,因為電車路的路軌會讓港島區的民眾能夠非常容易地辨識交通而不致迷路,這種對電車的情感依託,乃是電車較為深層次的文化意義。此外,電車的歷史幾乎也與香港的歷史密不可分。陳學然說,從1912年的電車罷乘運動到後來的日佔時期,電車都是香港史的活教材,所以電車不應該被送進博物館,而應繼續留在香港人的生活中。
文、攝:徐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