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中推行多年,老師們大概已經對排山倒海的工作感到麻木。雖然通識老師依然日夜疲於備課,或更新教材,但現在似乎出現了轉機,日漸成熟的科技有助加強老師的教學效能(但不見得能夠減少工作量)。
近來教育界吹起一鼓電子教學的風潮,同工見面都離不開談電子教學。有人受命於管理層四出取經,再開發富校本特色的電子教學平台;有人勇於創新,白手興家,成為學界爭相仿效的對象。
隨茈酊O電腦逐漸普及,加上師生上下的生活愈來愈離不開智能產品,配合流動電子產品的新教學模式蚢磞釣隞靋。當中以「反轉課堂」最能夠吸引到老師的興趣,如果老師能夠把沉悶而又艱澀的教學放到互聯網上,讓學生先行預習或學習,再留到課堂上與同學和老師討論富爭議的議題,學生既可掌握事實性的硬知識,同時亦能夠透過同儕或老師深化所學,相得益彰。
不少同工都認為背景知識或資料數據都必然沉悶無味,但沒有它又不行,沒有背景知識的討論都只是空談。於是「由學生先自行學習,再留待在課堂討論」這種教學模式應運而生,輔以漸漸成熟的電子教學平台,反轉課堂的出現實在理所當然。
「硬知識」與「討論」是雞蛋與雞
不過,「硬知識」和「討論」不一定是先後關係,有時候沒有硬知識的討論也可以很有價值。硬知識不一定要出於老師、甚至是權威之口,也可以由學生自行探索,老師從旁指導。什麼應該由學生自學,什麼應該留在課堂討論,其實並不在於知識本身,而是視乎學生的學習目標。要了解香港的經濟模式,資本主義當然是背景知識,但是「資本主義是什麼」本身也有不少討論空間,老師無須太快斷言硬知識沒什麼好討論。
資料本身的討論價值有很多,數值的真偽、計算的方法,甚至是資料來源的可靠度,通通都可以討論。老師不要因為有方便的電子平台,便忽略了讓學生自行建構知識;學生帶茼悎v指定的材料參與課堂討論,並不一定有助他們建立屬於自己的價值觀。
理想的通識課堂,學生探究本當多於老師教授。在電子教學和反轉課堂流行之前,老師已經帶領學生探究時事議題,由淺入深,按部就班,先搜集資料,再小心求證,討論分析,最後總結出學生自己的立場。多年來我們不是已經習慣了獨立專題探究的模式嗎?■通識教育科專業發展學會 何嘉謙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