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5年10月15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采風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百家廊:奔跑的「諾獎」


放大圖片

■屠呦呦。法新社

鍾 倩

諾貝爾獎(下稱諾獎)本來不忙,但是,圍觀的人多了,它就長了腿腳,四處奔波。

傳來中國藥學家屠呦呦榮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時,我的第一反應是,她為中國人爭光了,八十五歲的老人獲得這個獎項,不容易,背後必然有很多鮮為人知的心路歷程。後來,她發表獲獎感言時,說道:「青蒿素是傳統中醫藥送給世界的禮物。」聽到這句,我是說不出的感動。

諾獎效應,已經成為一種現象,從揭曉之前的猜想,到公佈之後的熱議,總會持續一段時間。像屠呦呦老人,沒獲獎之前,她就是個普通的老太,摘得諾獎桂冠後,她一夜爆紅,成為明星。屠呦呦名字的由來,怎樣發現青蒿素,為了弄科研把孩子送回老家,一時間刷屏,更多的是,圍繞她獲獎的爭議與褒貶:「三無科學家」、「不夠淡泊名利」、「抹殺集體功績」等等,好似來了次三百六十度無死角的大揭底,顯然有失尊重。年過八旬的屠呦呦,此刻,會作何感想?我想,她最需要的是安靜。

從莫言到屠呦呦,諾獎的光環,的確給中國人帶來很多自信與力量,但是,也衍生出了焦慮症候群。具體表現為兩方面:一是,諾獎崇拜情結;二是,文化盲目自信。前者,源自骨子裡的虛榮與功利,後者則是社會轉型期的文化動盪。在某演講中聽過一段有意思的話:四個蘋果創造世界。第一個是亞當夏娃的蘋果,與人類有關;第二個就是牛頓的蘋果,發明了萬有引力;第三個是喬布斯的蘋果;第四是中國的小蘋果,解決了龐大的大媽們多餘的精力,這是對人類的巨大貢獻。牛頓的這個蘋果,我相信在此時此刻的中國,這樣的傳奇不會誕生,此時此刻的中國誕生不了牛頓,此時此刻有幾個中國人有那個閒工夫躺到蘋果樹下去?即便有人躺到了蘋果樹下,被蘋果砸完後的反應也一定很「中國」,要麼抱怨,要麼吃了它。

莞爾之餘,引人思考,為什麼會這樣?不是中國人智商低,而是我們缺乏綠色的文化土壤,缺乏閒適的生活態度,多數人都將精力放在有用的事上,想蚆更多的錢,忽略人生的趣味;久而久之,格局會愈來愈小,創造力與想像力萎縮,功利心與焦慮感陡增,如此環境下,拿什麼孵化諾獎?

回到大學,現在的高校,名字愈來愈高大上,設施也愈來愈氣派,教育方面高喊蚖P國際接軌,唯獨人文積澱以看不到的速度流失,其結果是學術精神與獨立人格的淪喪,這是最致命的硬傷。學術精神與獨立人格,是科學研究的雙翼,也是創造型人才誕生的前提條件。然而,現在只剩下了創業、賺錢,或是給導師打工。當師生關係披上了功利外衣,「先愛後狠」、翻臉事件、學術不端,也就不足為怪了。象牙塔裡充斥的各種亂象,將直接影響到整個社會的文化生態與整個民族的前進步伐,正如學者蕭雪慧所說的:「當社會處於激變之中,時潮洶湧而至,人類精神和琱[價值有被淹沒之險時,大學是思想和精神在任何風浪中都可以依靠的停泊處,是人類寶貴的價值原則可以得到小心保存的諾亞方舟。」顯而易見,這在今天漸行漸遠。

從大局審視,大學裡的亂象,與社會環境有密切關聯。但是,中國人對待諾獎的態度,有些急功近利。愈是沒有什麼,愈是渴望得到什麼;而目的性愈強,往往愈會事與願違。這樣一來,便引發了公眾的焦慮情緒。其實,這是一種心理危機,也是不自信。當然,追隨諾獎,更多的人是看重報酬:獎金與身價。這讓我不禁想起傑克倫敦(Jack London)筆下的馬丁·伊登,結識上流社會的羅絲後,馬丁發憤圖強,踏上創作投稿的道路。他埋頭苦幹,卻遭遇頻頻退稿,度日維艱,最拮据的時候,他不得不典當衣服。後來,被退回的稿件紛紛發表,他成為當紅的作家:「金錢滾滾而來,名聲一日千丈。他就像顆彗星在文學界上空閃爍,而他對自己引起的轟動,卻並不感到興趣,只是覺得可樂。」成名之後,親戚與戀人都來投懷送抱,爭先恐後地請他吃飯,他徒生厭煩,看清了世態炎涼的社會,最終鑽出舷窗,沉海自溺。馬丁結束生命,並非絕望,而是一種精神解脫。像他生前的自我剖析:「我並沒有變,不過突然之間在表面上我的身價提高了,這不得不使我經常提醒自己,在這一點上別把自己弄糊塗了。我還是老樣子......我本人現在的價值跟過去人人鄙棄我的時候毫無不同之處,使我想不通的是他們如今為什麼又需要我了......那名聲可不是我啊!它只存在於別人的心目中,還有就是為了我掙來的錢,以及我正在掙的錢,可這些也並不等於我這個人啊!」

成名是一件好事,但也會變成壞事:功利心太重,就會栽跟頭。對於諾獎,同樣的道理,不能只看到光環,而應看到光環背後所付出的勇敢挑戰與人性跋涉,即抵達的過程,才是最重要的。就像屠呦呦,她對青蒿素的感情,儼然是外人所體會不到的。與其說中醫典籍給她帶來了靈感,不如說是她長期專注鑽研的結果。「呦呦鹿鳴,食野之蒿」,詮釋茼o與青蒿素的深厚緣分,這何嘗不是上帝的一種美意?「呦呦之聲」,轟鳴世界,凝聚茼h少嘗試與挫敗,多少汗水與淚水啊!那股子鑽勁兒,那種啃骨頭的精神,那種迎難而上、犧牲自我的氣魄,才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極需傳承與弘揚的。青蒿素的發現為人類健康帶來了福音,「呦呦之聲」不僅是醫者之聲,也是悲憫之聲、大愛之聲。但是,明年,還能聽到「呦呦之聲」嗎?值得深思。畢竟,這關乎茤狾酗H的福祉與安穩。

記得諾貝爾生前說過一句話:「我看不出我應得到任何榮譽,我對此也沒有興趣。」沒有興趣,不是漠不關心,而是淡泊心態。很多時候,所謂的文明,不是取得多大的成就,不是擁有多少新發明,而是中國人心態上的變化,也就是人性的進化。可見,要想讓諾獎回歸本真,我們首先要放下焦慮,重塑信念,學會理性,多些反思。倘若說,當年魯迅拒絕諾獎,是出於慎獨與敬畏,那麼,今天屠呦呦摘得諾獎之後,由過去的狂歡變得平靜,這也是一種進步吧。

有位作家說過:「諾貝爾,你是我們心裡永遠的癢。」不管怎樣,發癢是好事,經常撓撓便會舒服。對我們來說,最好的「撓癢」是精神的覺醒,即獨立人格與學術精神的崛起,可視為一種信仰。營造寬鬆而自由的文化環境,激發人們的創造力與想像力,建設多元評價體制,讓更多的人才能夠施展抱負,實現夢想。

相關新聞
百家廊:奔跑的「諾獎」 (2015-10-15) (圖)
琴台客聚:等待也是一種美麗 (2015-10-15)
思旋天地:做科研不如演戲? (2015-10-15)
隨想國:節日紀念日隨想 (2015-10-15)
方寸不亂:決戰成績表 (2015-10-15)
翠袖乾坤:樂器無聲也是美 (2015-10-15)
獨家風景:演藝畢業生 (2015-10-15)
百家廊:絮語大棗 (2015-10-14) (圖)
琴台客聚:他喜歡香港專欄文章 (2015-10-14)
生活語絲:哭二哥 (2015-10-14)
天言知玄:「愛」的魔掌 (2015-10-14)
鵬情萬里:有窗貴三千 (2015-10-14)
翠袖乾坤:《死開灠捸n轟地產霸權 (2015-10-14)
路地觀察:拯救孩子 自己動手 (2015-10-14)
百家廊:西域行 (2015-10-13) (圖)
聊易談經:臨卦 (2015-10-13)
思旋天地:港股企穩 累升千餘點 (2015-10-13)
發式生活:獎勵自己 (2015-10-13)
見多識廣:新疆「小金駱駝」來香港 (2015-10-13)
翠袖乾坤:萬宜大廈 (2015-10-13)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采風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