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協同攻關。 吉星攝
隨着「長征六號」火箭上月在山西省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由黑龍江哈爾濱工業大學學生團隊研發的中國首顆由高校學生自主設計、研製和管控的納衛星「紫丁香二號」亦成功發往太空,這對探索微納衛星在未來航天裝備和國民經濟建設中的作用具有積極意義。該支平均年齡只有24歲、由8個學科的本科、碩士和博士研究生40多人組成的學生團隊,在5年內成功研發了一顆納衛星並發往太空,完成了一般人眼裡異想天開的「衛星夢」任務。
■香港文匯報通訊員 吉星,記者 夏瑞雪 哈爾濱報道
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博士一年級學生韋明川是負責衛星總體設計及測控。他於2009年以自主招生被該校錄取,在中學時代已就創新實踐和電子信息方面有着不俗的表現。開學不久,他加入了哈工大無線電俱樂部。
據悉,哈工大有着自主研製小衛星的成熟經驗和輝煌表現,自2004年起成功研發五顆衛星。2009年12月15日,中國首顆業餘無線電通信衛星「希望一號」發射成功的消息,讓韋明川萌生了自己動手研製小衛星的夢想。
韋明川既將自己研製衛星的夢想告訴老師,並獲得鼎力支持,又結識了一群與他同樣有着「衛星夢」的青年郭金生、俞陽、吳凡、夏開心、馮田雨、王騁、張天赫、苗悅、邱實、胡超然、張揚雨、米明恆、張冀鷂、龔肇沛、裴樂等,他們後來都成為「紫丁香二號」的團隊骨幹。
先於「一號」發射
除了已發射的「紫丁香二號」納衛星,哈工大小衛星研發團隊還肩負「紫丁香一號」衛星的研發任務。「是QB50工程項目讓我們成為團隊,凝聚出戰鬥力來。」已是兩顆衛星總體設計兼測控的韋明川說。
QB50工程由比利時馮.卡門流體動力研究院聯合歐空局等機構,於2010年提出邀請全球高校參與,採用50顆立方體衛星組網,計劃2016年底發射。該工程是目前世界上參與國家和地區最多的微小衛星國際合作項目,也將是一次發射衛星最多的項目。2010年11月,哈工大衛星技術研究所的王峰老師在荷蘭擔任訪問學者時,得知QB50工程將要啟動,便向航天學院匯報,提出哈工大組建學生團隊參與此事。
韋明川偶然在網上看到學校參與QB50工程的消息後,第一時間找到王峰申請參與項目。2012年1月,內地首個由學生親自參與設計、研製、調試與應用的微納衛星團隊正式成立,「紫丁香一號」由此誕生。
就在「紫丁香一號」的研發期間,長征六號項目啟動,高校學生自主研發的衛星有機會發射。2014年3月,哈工大納衛星研發團隊正式提交參與此項目的意向書,這就是現在的「紫丁香二號」。由於該項目的發射時間較「紫丁香一號」的發射時間更早,就出現了「二號」先於「一號」發射的情況。
八學科聯建研製團隊
「紫丁香」納衛星團隊以衛星技術研究所為技術依托,凝聚了哈工大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力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控制工程、機械工程、通信工程、電氣工程、熱能工程等8個學科的本科、碩士和博士研究生,是一支學科交叉的研製團隊。
為了更好地發揮團隊成員的主觀能動性,根據個人興趣、專業背景,同時結合衛星的研製需要,負責人將成員編排為不同的小組,包括總體、測控、姿控、電源、星務管理、通信、結構與熱控、測試與地面站等。
「以學生為主的研製模式給我們充分的發揮空間,大家自主學習、鑽研攻關,激發意志力,迎難而上;而跨學科、跨專業的協作攻關,也讓我們結下深厚的友誼。」韋明川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