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4月21日,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轄下的天津港片區正式掛牌運行。圖為2月時安裝試驗區拱門。 資料圖片
-現代中國-
繼上海自貿區,天津、福建、廣東三大自貿區同時在2015年4月21日掛牌。自貿區的設立,有助簡政放權和商事制度的改革。作為改革的「新高地」,也會對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帶來影響,受惠的範圍包括創業、醫療和理財投資等。有專家認為,自貿區的設立,是國家重大決策,能夠透過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創新管理模式和投資便利化等措施,為全面深化改革累積新經驗,日後並可將其成功模式推廣到全國其他地區。 ■莊達成
【作者簡介】 莊達成 曾任通識教育科專業發展學會會長。曾任教高補通識教育科,現任教高中和初中通識教育科。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通識教育科課程發展與教學文學碩士。編著《如何做好通識教育科獨立專題探究》一書。
現代中國
1. 細閱以下資料:
資料A:4自貿區概況
廣東自貿區
範圍:涵蓋廣州南沙、深圳前海和珠海橫琴,佔地約120平方公里。
定位:粵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21世紀海上絲路重要樞紐、全國新一輪改革開放先行地;加快經貿規則與國際對接。
天津自貿區
範圍:涵蓋天津港區、天津機場區和濱海新區,佔地約120平方公里。
定位:京津冀協同發展高水準對外開放平台、全國改革開放先行區和制度創新試驗區;重點發展融資租賃業、高端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
福建自貿區
範圍:涵蓋平潭、廈門和福州,佔地約120平方公里。
定位:深化兩岸經濟合作的示範區,建設21世紀海上絲路核心區;對接台灣自由經濟區。
上海自貿區
範圍:涵蓋上海外高橋保稅區、洋山保稅港區、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和陸家嘴金融區等,佔地約120平方公里。
定位:進行可複製改革試點推廣至全國;未來自貿區將在更大的領域進行制度創新。
■資料來源:綜合各大本地報刊
資料B:當地居民受惠內容舉隅
.可買境外醫療等保險;
.出境遊可選擇的路線更多;
.區內創業門檻低、優惠多;
.豪車、進口生鮮最低七折;
.不出國就能享受境外高端醫療服務;
.在內地電子商務網站購買世界各地產品;
.區內個人可開設自由貿易賬戶,境外個人也可以在區內開設自由貿易賬戶;
.允許設立外商獨資的娛樂場所,巿民可體會更多原汁原味的國外娛樂項目。 ■資料來源:綜合各大本地報刊
想一想
1. 就資料A所示,中國設立4個自貿區對社會主義巿場經濟有什麼影響?試加以解釋。
2. 參考資料B,這對當地居民的生活素質是利多於弊還是弊多於利?試加以解釋。
今日香港+全球化
2. 細閱以下資料:
資料A:2014年香港營商環境意見調查
表一:企業對港經濟前景看法
項目 企業規模(以營業額劃分)(港元)
1.5億至2億 2億至5億 5億至12億
經濟增長 10% 20% 19%
保持平穩 65% 48% 68%
經濟緊縮 25% 30% 14%
不確定 - 2% -
■資料來源:綜合各大本地報刊、美國運通
項目 2013年 2014年
增聘人手 15% 30%
維持不變 78% 67%
削減人手 5% 1%
不確定 2% 2%
■資料來源:綜合各大本地報刊、美國運通
表二:公司僱員意向
項目 企業規模(以營業額劃分)(港元)
1.5億至2億 2億至5億 5億至12億
拓展業務 20% 28% 43%
維持不變 70% 70% 57%
收縮業務 - - -
不確定 10% 2% -
■資料來源:綜合各大本地報刊、美國運通
表三:業務擴展
資料B:影響港創業前景因素
項目 內容
社會固有想法 43%有潛質的企業家因社會文化、朋輩壓力而難以踏出第一步。
巿民對本地 2007年至2012年間,新創企業得到的風險投資,只有
創業支持不足 3%來自本地企業或機構。
創新遇困局 75%受訪企業家認為創意是他們的強項,但文化規範及傳統的營商方式和思維窒礙了其發展;94%香港企業沒有投放資源在研發方面,23.5%甚至認為沒此必要,影響公眾對香港企業創新性的評價。
創業社群不平衡 領導者、中間人和投資者足夠,但指導者和支持者不足。
■資料來源:綜合各大本地報刊、Google、中大創業研究中心
資料C:亞太區手機金融服務普及程度#
項目 新加坡 香港 馬來西亞 印尼
使用金融服務 63 68* 53 64
獲取巿場資訊 31 43* 24 36
使用智能助理 70* 63 64 66
視像通話 55 50 64 73*
監控個人財政 26 28 27 36*
買賣股票 14 30 26 39*
學習財富管理 21 24 20 28*
閱覽財經新聞 34 46* 28 37
註:#為使用手機作相關活動的人口比例(%)*為亞太區內最高
■資料來源:綜合各大本地報刊、澳洲電訊研究報告
想一想
1. 根據資料A,指出及分析香港營商環境的趨勢。
2. 香港是否具備青年人創業的條件?參考資料B和C,解釋你的看法。
現代中國+全球化
3. 細閱以下資料:
資料A:中國企業海外併購資料(見資料A圖)
資料B:2012年中國企業在各行業作海外併購交易金額(見資料B圖)
資料C:中國企業海外併購評論
有關專家指出,進行海外併購的中國公司大多是國有企業。由於政治體制和文化的差異,中國企業在併購前,一定要充分了解當地政府的政策和法律,避免與其政策發生衝突,並使併購的目的與當地政府的意圖相吻合,諸如:發展經濟、保證就業、綠色環保等。
中國企業一般都希望通過併購獲取國際企業的管理經驗和技術,但以較低成本為競爭利器的中國企業,通常會通過降低成本來改進被收購企業的盈利狀況。
中資機構在香港的影響力日漸增加,現時內地有六成投資都是透過香港進行。截至2011年年底,62間中資金融機構管理的資產涉及2,650億港元,資產在數年間增加逾兩倍。有經濟分析師預計內地企業可透過香港,與國際取得聯繫,並可以在香港建立品牌,短時間內令公司快速增長。
隨着內地企業境外投資增加,香港有望成為內地資本「走出去」過程中的資產管理中心。
想一想
(a) 根據資料A和B,說明近年中國企業海外併購交易宗數和金額的變化。
(b) 參考資料,解釋中國企業積極在海外投資為中國綜合國力所帶來的利弊。
結語
年前,上海自貿區掛牌之際,香港社會掀起關於滬港競爭、香港被邊緣化的討論熱潮。如今,廣東自貿區成立,香港應當如何應對?應該擔當什麼角色?香港是一個國際金融中心,有成熟、專業的金融和法律人才,可以在自貿區內有所發展。另一方面,近年中國企業積極海外併購,所涉及的產業、行業日漸多元化,包括:媒體、金融、娛樂、工業和服務業等,香港可以在其中擔當一個重要的融資、洽談地點。
延伸閱讀
1. 《粵港澳簽183億合作投資》,香港《文匯報》,2015年9月22日,http://paper.wenweipo.com/2015/09/22/YO1509220002.htm
2. 《經濟續差 港PMI逾6年最低》,香港《文匯報》,2015年9月5日,http://paper.wenweipo.com/2015/09/05/FI1509050001.htm
3. 《投融資機構助力甬企海外併購》,香港《文匯報》,2015年9月5日,http://paper.wenweipo.com/2015/10/14/FS1510140005.htm
■香港文匯報記者 戚鈺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