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日社會,名字是人所共有的稱呼。但在古代,名、字卻大有不同,不容相混。在上古時候,大部分人更是無名氏,只有赫然有功於世的偉人才有「名」,如堯名放勳、舜名重華。
據《史記.夏本紀》的記載,夏朝的人名以單名為主,如啟、相、羿等,也有個別人名配有前置詞,以示先後次序,如太康、中康、少康等。到了商代,從甲骨卜辭及金文材料所見,不少男子均以天干為名,如上甲、祖乙、外丙、武丁等。至於女子,往往以婦某、妣某為稱。
神靈祖先之名有禁忌
大體而言,周代以前的人名都較為簡單。而周代以後,人們對於取名越見講究。據《左傳》所載,魯桓公便曾向大夫申繻請教如何為兒子取名,申繻指出名字可分為「信」、「義」、「象」、「假」、「類」五大類別。此外,申繻還指出取名有不少禁忌,如不以神靈、祖先、山川的名字起名,可見早在春秋時代,社會已經有避諱的習俗,並一直流傳至今。
此外,周代人名無論男女,經常加上伯、仲、叔、季等字,以示排行。男子之名更往往加上「父」、「子」等字作為美稱,如季孫行父、子伯季子等。周代女性人名則多稱其姓,如紀國君主之女紀季姜,「紀」是其娘家之氏、「季」是排行,即她在家中排行第三、「姜」則是其姓。較特別的是,周人遇到喜事,也會給孩童起名作紀念。
如魯國貴族叔孫莊叔的三名兒子,分別名為僑如、虺、豹。他們的名字源於魯文公十一年,叔孫莊叔大勝外族,並斬殺對方三名首領。為紀念這次赫赫戰功,叔孫莊叔便以三名被殺的外族首領,作為自己兒子的名字。這種行為在今日恐怕是匪夷所思,但在周代,卻是一種特別的紀念方式。
古人取名十分講究,大家在閱讀古書時,遇到一些特別的名字,倘能尋根究底,對他們的世系、生平,相信也會有更深認識。至於何謂「字」,篇幅有限,下期續談。
■林永堅 恒生管理學院中文系講師
隔星期五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