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很多同學只知蘇軾的詞以豁達聞名,但卻不知道他是因仕途失意,無可奈何才「豁達」起來。資料圖片
恰逢電視劇少有地以文學家為題,近來上課時面對不少學生有關蘇東坡的疑問。論經歷、文采與境界,蘇軾與其作品確有其獨特超然之處;惟電視劇畢竟以娛樂為主,對文學家的刻劃描寫難免有失實誇張之處。在此稍作引介,有心人自能按圖索驥。
滿腔熱血教戰守
宋朝文學大盛,兼具才氣品德的文人不少,恰逢國家長期積弱,外族威脅日盛,為文人提供了創作的環境與素材。蘇軾廿二歲中進士,算是少年得志。這段時期是蘇軾尚有雄心壯志之時,也是蘇軾較不為人熟悉的時期,他曾寫《教戰守策》,表達對當時南北漢胡對峙的看法,他認為戰爭不可避免,明確指出「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是當時的最大隱患。與我們認識那個出世的、豁達的蘇軾大相逕庭。
然而,蘇軾一生仕途欠順,縱有理想志向,但處於北宋改革之年,蘇軾算是不群不黨,既反對王安石的全面改革,同時肯定部分新政有其利民之處,於是又反對舊黨對改革全面推翻。
暗諷朝廷險遭刑
於是,蘇軾處於新舊兩黨之間,於黨爭的夾縫中多次被貶斥,也有意興闌珊自請外調之時。他在四十四歲時寫《湖州謝上表》稱宋神宗「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表面上是為調任感謝聖恩,實則上暗含對朝政的不滿。自稱「愚」、「老」,但卻以「新進」、「生事」等語,刺痛了靠投機新法起家的朝臣,他們群起彈劾蘇軾。指其「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又以蘇軾動輒歸咎新法,要求朝廷明正刑賞,指蘇軾有「傲悖之語,日聞中外」、「言偽而辯,行偽而堅」等四大可廢之罪。蘇軾最終雖在王安石等老臣營救下撿回一命(倒也看得出,縱然政見不同,但卻有互相敬重欣賞之處),但也着實折煞了這位一代才子。
蘇軾的《定風波》言「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被貶黃州之時,走過了一場驟雨,回首細望,蕭瑟處已盡去,內心已是「也無風雨也無晴」了。落筆淡然,但在蘇軾回首的那一念間,從雄心壯志到遭逢死劫,從一心為國到淡靜求安。你對蘇軾有多一分理解,就會明白那句「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是經歷了多少事才有的體會。
■莊志恒
隔星期五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