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片面指責罔顧事實 警告禁區太多港人苦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土地短缺導致本港房屋供應失衡,不少言論指問題非因土地供應不足,而是分配不公。發展局局長陳茂波昨日反駁,這些言論是罔顧事實及以偏概全,又直指若不正本清源探討增加供應辦法,而是轉移視線將不同群體的利益對立起來,以「你死我活」的態度看待土地房屋問題,只會製造更多矛盾。他並提醒,若土地問題上禁區太多,最終受苦的還是香港巿民。
陳茂波發表以「平衡與取捨」為題的網誌指出,近年特區政府已採取多管齊下的土地供應策略解決問題,然而有論者卻認為問題非因土地供應不足,而是分配不公,並片面援引公私營房屋所佔土地面積數據,斷章取義地謂政府只將少量土地撥作興建公營房屋,來質疑個別私人住宅用地為何不用作建公屋,又批評政府只顧興建豪宅。他對這些罔顧事實、以偏概全的指控深感遺憾。
多項數據公營均佔逾半比例
他列舉多項數據解釋,政府的建屋目標,是48萬個單位以公私營六四比分配房屋用地;政府現時為短中期房屋供應逐步改劃的約150幅用地,可供興建逾21萬個單位,當中超過七成為公營房屋;所有新發展區和新市鎮擴展區的公營房屋比例,均達五成至六成;現時受司法覆核挑戰的大埔分區計劃大綱圖,當中改劃的住宅用地可興建約9,400個單位,近七成共6,500個屬公營房屋。
陳茂波續指,規劃容納人口居住城市,並非只需劃出住宅用地,各種生活配套、道路基建、社區設施均需土地,許多鄰近交通基建、配套較完善、地塊相對較大並適合較高密度發展用地,一般較適宜發展公營房屋,因此若針對個別較偏遠、密度較低的用地擬作私人住宅發展,即批評政府只顧興建豪宅,實有欠公允。
應正本清源探討增地辦法
他承認,過往10多年本港的土地開發和供應停滯不前,造成今天土地捉襟見肘的局面。面對土地房屋緊絀的現實,不去正本清源探討增加土地房屋供應辦法,而只是轉移視線,將不同群體的利益對立起來,以非此即彼、甚至「你死我活」的態度看待土地房屋問題,不單無助解決,相反只會製造更多矛盾。
至於近期坊間重提應否發展郊野公園,以及將新界棕地改作房屋用途等,均帶來很大爭議,陳茂波認為,希望全社會均深思:如果填海不容許、在現有市區中加建不能接受、開發生態價值較低的綠化地帶又不可以,又反問:「這樣土地不足問題如何解決?近30萬輪候上公屋的申請人、現時住劏房基層巿民的訴求,以至年輕人對解決居住問題的期盼,又如何得到回應?」
他最後強調,基於問題的本質和嚴重性,沒有簡單的解決方法。如果在土地問題上禁區太多,或各人因一己堅持而故作阻撓,輕視整體社會所承受的影響,最終受苦的還是香港巿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