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姚寶欣與團友穿着當地傳統服裝,一起製作有祝福之意的花籃。姚寶欣提供圖片
自中學畢業後,我開始想着要像童話《小王子》一樣,想去其他陌生地方體驗更多。所以,只要有任何旅行,都會選擇自由行,並拒絕跟團。直到這次參與由學校舉行的峇里島之旅,我才發現﹕「原來遊學團可以學到很多東西,更有另一番難忘的風味。」
全校自給自足低碳系統
提起峇里島,腦海中就浮現陽光與海灘的畫面,我與友人二話不說就報名參加,遊學團背後的環保目的,我們一早就拋諸腦後了。在出發的旅途中,一心期待着見到心中的小馬爾代夫。直到在旅遊車睡醒時,我呆滯了﹕「怎麼會到了森林呀!」雖然是以環保為主題,但沒想到我們將入住的國際學校也會是一個如此「不發達」的地方!四周只有樹。
大隊隨着導遊前行,發現校內的所有設施都是就地取材,例如所有校舍都是用竹興建、食堂的碗碟都用香蕉葉循環再用,以及每一餐的有機食材都是自己種植等。可以說,整個學校都是一個自給自足的低碳系統。
在沒有冷氣、沒有互聯網、房間內不時要和蜘蛛共宿一宵的情況下,對我們來說,也不算什麼問題,唯一最大的煩惱是堆肥洗手間!它是一個不使用沖廁水的設計,這樣不單可以節約用水,還能利用我們的「廢物」種植,一舉兩得。
起初,其中一名女團友揚言要堅持6天不去洗手間,但到了第三天,她還是投降了。
不知道是我們的天性,還是其他原因,大家很快就融入這一種歸園田居的生活,但又不禁會反覆自問﹕「怎麼我們在城市中,看似重要的一切,到了這裡似乎可有可無,到底我們要的是什麼?追求的又是什麼?」
難忘文化交流 愛上峇里
文化交流是遊學團另一個扣人心弦的環節。每一個活動都令人難以忘記。我們到當地中學進行語文交流、到偉人寺廟了解當地人取名字的傳統,用峇里鼓載歌載舞、用手代替餐具吃傳統美食、進行泥漿摔角等活動。
對我而言,最深刻的還是穿着當地傳統服裝去製作有祝福之意的花籃。在製作期間,難免會跟友人開玩笑,叫某某做「傻瓜」。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問當地導遊「傻瓜」的峇里語是什麼?他跟我說沒有,因為峇里這裡的人是不會說任何不雅的詞語。
突然之間,我由心而發的愛上了這裡。我發現這裡的一切,都好像小王子的星球,任何環境、文化都沒受到污染。難道這才是我們原先應有的生活嗎?我們生活在物質富裕的香港,到底是幸福還是不幸福?我開始摸不着頭腦。唯一肯定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小王子」,正在尋找一個屬於自己的星球。■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環境及資源管理社會科學學士(榮譽) 姚寶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