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太空站拍攝珠三角夜景。 美國太空總署圖片
科研要求嚴謹及精準,對學生及市民要參與「公民科學」項目,過程中總有不少挑戰。潘振聲便指出,公眾對使用科學儀器及取樣方法往往欠缺足夠的認知及經驗,在搜集光害數據時或會遇上「意外」,影響數據的準確度,是研究中最大的困難之一,所以對研究團隊來說,相關培訓及資料的質量監察特別重要。
「香港夜空光度監察網絡」資料庫累積多年來自不同參與者的海量數據,潘振聲直言,曾發現過往部分參與者採集科學數據時未夠專業,例如曾有組別的數據差異明顯較大,研究團隊追問之下才發現,部分人在村屋測量光度時,因為家庭活動令室外開燈數目增加,令該一系列數據受影響出現偏差。
「他們未必知道一些特殊情況帶來影響,所以質量控制是『公民科學』最大的挑戰,需時由專業人員作指導及進行質量監察,令參與者研究方法更嚴謹。」他表示,研究團隊會要求參與者測光時同時拍攝周遭環境的照片,以助分析,但在實際情況時,始終會有部分人忘記拍照作記錄,由於數據量達數百萬組之大,團隊難以逐一檢查及考究,只能無奈放棄這批「不明」數據。
港生缺科研培訓
潘振聲曾赴日本及美國視察當地學生研究光污染的情況,他表示美國學生有求知欲,科學水平甚高,而日本學生在使用儀器、處理數據方面較為專業。他認為,香港中學教育較以考試為主導,欠充足的科研培訓,令不少港生經驗不足,當要負責一個完整的科研項目時難免無從入手,「但我不認為香港同學能力較輸蝕,正如早前的光污染比賽,只要鼓勵他們去質疑、立論、證明等,不少人都能深入研究,表現不俗」。■香港文匯報記者 鄭伊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