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年輕人參加了「育養海岸計劃」,到大埔元洲仔紅樹林進行生態調查。 莫雪芝 攝
除環境監測外,生態普查同樣要求大量的現場科學數據,是「公民科學」熱門領域。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去年起推行的「育養海岸計劃」,為香港其中一個最大型的同類計劃,項目組織了數十名相關學科的大學生擔任「海岸科學家」,以顧問角色支援數百名義工,於全港約30個具生態價值的海岸地點,系統化記錄生態品種及污染情況,成為保育海岸環境的重要科學素材。
記者早前跟隨計劃到大埔元洲仔紅樹林地段調查,項目經理楊松穎指,一眾「公民科學家」會利用科學化及系統性的方法去收集海岸數據,包括搜尋不同的生態品種,幫助建立香港生物多樣性的資料庫,同時分析海岸垃圾的分佈及來源。計劃早前公佈首階段結果,包括在紅樹林平均記錄27個生態品種,泥灘則平均有26個;而海岸垃圾以塑膠佔最多,比率逾六成。
增生態保育意識
有份參與調查的浸會大學國際學院環境保育課程學生鄺炫碩,從活動中學習到不少生物調查知識,以及「樣方」及「樣線」等科學採集方法。他認為「公民科學」的概念雖然較少為港人認知,但對大眾來說往往較易掌握,值得推廣。本身為海洋生物學博士的浸大國際學院講師嘉德智(Stephen Cartwright)亦有參與計劃,他指該「公民科學」項目不止在於組織義工清理海洋垃圾,而是透過公眾參與和調查,了解生態情況及垃圾來源,同時提高社會的生態保育意識,再配合科學化的結果,推動政府增加措施,解決污染問題。 ■香港文匯報記者 高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