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胡忠中學曾贏得Co-WIN的中學生科學比賽。 鄭伊莎 攝
地球氣象萬千,但你對當中的變化有多了解?由理工大學及天文台共同籌辦的「社區天氣資訊網絡(Co-WIN)」平台,通過深入社區及學校的氣象儀器,以及不同氣象活動及比賽等「公民科學」項目,增加參加者對氣象認識之餘,更成為培養的輕學生朝着科研之路邁進的「領航手」。Co-WIN負責人之一的理大應用物理學系副教授王聰和認為,只要加強推廣學校的氣象及環境教育,本港「公民科學」的發展將愈趨熾熱。
逾140學校機構加入
Co-WIN現有逾140所學校及社區機構加入成為會員,王聰和表示,平台會為會員推薦安裝及操作自動氣象儀器,包括量度溫度、風壓、風速、日照量等,從全港各個區域收集所得的數據經中央伺服器即時發送至其網站,儲存在數據庫,為公眾提供實時天氣資訊。另平台也會配合有關監測,為中學生籌劃氣象教育活動,包括中學生科學比賽、氣象知識講座、監測本港熱島效應等,過往均成功吸引不少人參與。
為進一步培養中學生對科研的興趣,他和團隊亦善用大學資源,每年為多所中學提供仿真輻射實驗、電磁炮等配套,輔助老師教學。
王聰和提到,香港社會及教育資源充裕,在推行「公民科學」有相當大的優勢,例如只要加強聯繫全港學校,推廣氣象及環境教育,並提升學生對科研的興趣,相信相關發展未來會更熾熱。
中學監察酸雨奪獎
保良局胡忠中學是Co-WIN的忠實會員之一,該校學生除積極參與平台舉辦的氣象活動,亦自發進行多個小型「公民科學」氣象項目,包括由化學科老師鄭德智帶領多名學生展開為期一年半的監測酸雨項目,成功贏得Co-WIN中學生科學比賽。
有份參與的朱健君今年剛畢業並成功升讀科技大學理學院,他分享指,一班同學特別以膠樽自行設計了多個雨水收集器掛於學校天台上,每逢下雨後便用酸鹼計量度雨水的酸鹼值,低於5.6度即屬酸雨,「我們設計資料庫,記錄有關數據,1年多後發現香港原來有輕微的酸雨問題,反映政府需管理香港空氣污染的問題」。另他與其他同學亦曾就能見度、閃電次數、空氣懸浮粒子等進行量度及研究。
朱健君又表示,透過中學時參與上述研究,實踐課堂所學的科學知識,更發掘到自己對科研興趣,「這的確幫助了我慢慢地朝着科研之路邁進」。 ■香港文匯報記者 鄭伊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