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臻
二零一五年過去了,世界上發生了的好事和壞事、幸運與不幸的事都不少,相信二零一六年還是不會很平靜。如果要祈求的就是社會上少些負能量,少些人為災難。新年伊始,有政黨組織在元旦日例牌舉行示威遊行,不過今年的示威遊行人數大幅下滑,組織者報稱有「四千人」,警方卻指遊時有約一千六百人。聲稱四十五個團體發起、 呼籲才有這少數目,反映了什麼?是香港人開始覺悟?還是政客濫辦遊行示威已令人麻木?不論怎樣也是愛護香港的人樂見的,做了「示威之都」這麼久不想再做,可否讓香港變回安定繁榮、領導亞洲潮流的時尚之都?
雖然世界經濟前景已變得悲觀,香港的前景也令人堪虞。正因此港人更應冷靜思考,政客做人要面對現實,做事要務實,眼光要放遠些,如何做對自己、對香港最好。有時見到一些抗爭者喊的口號已經嘆氣,不切實際和只看眼前利益。任何政府工程項目,政客第一件事是看哪位商家可從中賺錢,講真蝕本生意誰會做,全世界企業的經營目標都一樣,老闆出錢投資,管理人員和工人出智慧和勞力,共同實現自己的目標,只要賺得合理何罪之有?當然無良商人不值得支持。許多基建大工程都是經專家研究,不熟悉的就別亂嘈,急於追問我們最快分享到多少回報是否短視了些?基建是社會發展必須要做的,效益是否只看眼前的回報呢?有些東西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臨渴掘井會渴死,當初沒人蝕本辦互聯網,何來今日方便?做創業者、投資人是要冒險的。
早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的一篇網誌「喇沙與我」令人甚有同感,曾司長和他的母校喇沙書院同學、校友都是香港的精英分子,在母校的活動上無論是叫口號或者唱校歌都充滿激情,對學校有一股近乎狂熱的歸屬感,原因是對本身的身份、校內傳統和文化有着強烈的感情和自豪感,在喇沙校園中,這種感情和自豪感已轉化為一種正面動力,推動每一代的喇沙仔願為母校作出無私貢獻,例如舊生願意在畢業後不收分文為母校做教練、導師,背後的推動力就是有這份「兄弟情」。
曾司長認為這種「喇沙精神」可推至建立對國家民族的歸屬感。身份認同、強烈的自豪感是歸屬感的源泉,也可以說是「本土」意識的一種,港人對「本土」的情感、自豪感可團結成一股正面、具建設性的力量,推動香港變得更好。因此「本土意識」不應局限於一種封閉式、消極、具破壞性的保護主義。
筆者相信近年港人對香港的感情沒有減少,減少了的是自豪感,才感煩躁不安。司長以過來人身份提到,深信學界中學校之間競爭非常重要,通過運動、音樂和其他文化活動的良性競爭,年輕人可不斷挑戰自我,發掘潛能,增強競爭力,在競爭過程中學習合作、奉獻,在個人和團隊層面建立身份認同,對個人影響深遠。當今常聽九十後年輕人被彈經不起壓力,怕競爭,事實上目前香港年輕人面對來自內地優才到港發展,習慣了溫室成長,競爭力不強的年輕人面對被分薄了資源及工作機會當然會產生抵抗、不滿的負面情緒。 這都是政府需要想法解決,否則無法有安寧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