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利民生活」中的創意設計。
2015年度香港文化界展覽的另一個特色便是社區主義和「集體回憶」的文化符號與元素開始密集而大量出現在各種不同層次的展覽之中。而且,這種思路的展現和運用,遍及官方及私人或是非牟利機構的場地,似乎成為了文化界所共同追求的一種價值、目標與共識。
「時間遊人」便是這樣一場展覽。該展覽乃是由香港本地的十八位當代藝術家共同參與完成,最終在沙田的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行。透過各種不同的展品,如用各種藝術媒介,包括繪畫、陶藝、產品設計、時裝設計、新媒體、音樂、雕塑、攝影、裝置藝術、混合媒介等,將香港開埠以來的發展歷程進行了有機串聯,使得參觀者能夠從文化的發展脈絡中感受到香港社會一百五十多年的變遷。展覽具有兩個鮮明的創新特色。一方面是將文化博物館中的常設展覽與專題展覽進行了極為巧妙的串聯與結合,使得以時間線索為基礎的展品、展廳分佈成為了敘述香港歷史的一部鴻篇巨著。另一方面,展覽的解說詞也改變了以往過於平鋪直敘的風格,以極具詩意的文學語言及不同的人稱話語形式加以表現,構成了一本非常生動的香港社會文化年鑒。
社區主義也成為了2015年度展覽的一大追求目標。伴隨香港經濟的發展,舊有社區的風貌也逐漸改變,人們對舊社區所具有的回憶、依戀等情感也隨着商業化大潮的愈演愈烈而在心中激發出文化式的反響。在西營盤,由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舉辦的兩場展覽,分別展現出了對港島生活與集體回憶的情感投射。其中一場展覽,乃是香港電車歷史圖片展,以不同的實物、圖片、報章資料展現出港島區的有軌電車與香港人之間作為交通工具之外的情感聯繫。事實上,這場展覽具有非常強烈的前瞻性。僅僅幾個月之後,香港社會便發生了「是否取消電車」的激烈爭論,使得電車作為一種集體回憶的符號被印刻在市民的心中。
另一場展覽則是以「利民生活」為主題的西營盤利民生活展,凝結了藝術家們不同的創意設計和構思,將藝術與一般民眾的生活緊密結合,同時也帶出了對西營盤社區保育的深刻議題。可以說,不獨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許多策展人或團體,都將社區情感的表達作為了策展的重要方面。
2015年的香港展覽,歷史感愈來愈強。無論是宏觀的國家歷史的年輪素描,抑或是在地歷史的多重書寫,藝術已經不僅僅是一種文化的娛樂,它帶有愈來愈強烈的歷史圖景再現功能。在這一過程中,人們加深了對歷史的認識,也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一種靜思式的冥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