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6年1月20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國家電網公司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全球能源互聯網,為何吸引眾多科技巨頭的目光


放大圖片

光伏並網打造綠色電網

化石能源大量開發使用,帶來資源緊張、環境污染、氣候變化三大挑戰。要解決這些全球性難題,造福全世界人民,必須走清潔發展道路,實施清潔替代與電能替代。只有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才能加快「兩個替代」,實現清潔能源大規模開發、大範圍配置和高效率利用,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

技術和裝備創新至關重要

在中美、中歐兩次研討會上,美國阿貢實驗室、美國可再生能源實驗室、德國電氣電子及通信技術協會、伊利諾伊技術學院等國際頂尖科研機構、協會及中方專家齊聚一堂,分享了在特高壓輸電、可再生能源、儲能、智能電網、大數據技術、海底輸電技術等方面的最新進展,結合全球能源互聯網技術裝備話題開展「頭腦風暴」,給全球能源互聯網加速建設帶來了啟發。在能源電力這個密集型行業,技術和裝備創新對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至關重要。那麼,建設全球互聯電網,技術裝備上可行嗎?

「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需要時間和技術,但是這一倡議是能夠實現的。」參加中歐研討會的德國電氣電子及通信技術協會董事長齊默爾博士對全球能源互聯網的構建持樂觀態度。他分析說:「全球能源互聯網是一項重大倡議,在歷史上很多倡議最終都變成了現實。20世紀90年代幾乎沒有人想利用風能和太陽能,但是2015年新能源已經有了很好的發展。」他認為,從技術角度看,發展特高壓輸電技術是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的關鍵。

中國特高壓實踐奠定基礎

針對全球能源互聯網的技術裝備問題,參加中歐研討會的ABB公司高級副總裁海曼博士認為:「目前先進的±1,1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輸電功率和輸電距離分別可以提升到1,200萬千瓦和5,000公里以上,可以有力支撐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

而讓齊默爾博士和海曼博士對全球能源互聯網信心十足的正是來自中國的技術和工程實踐。比如,後者提到的目前最先進的±1,1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已經在中國開展了工程實踐--2016年1月11日,准東-皖南±1,1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開工,中國再次引領世界特高壓技術攀上新高峰,對於全球能源互聯網的發展具有重大的示範作用。

全球能源互聯網具可行性

在兩次研討會上,參會的歐美專家都對中國國家電網公司在特高壓、智能電網、清潔能源和全球能源互聯網等方面的工作給予高度評價和肯定,普遍認為中國已經在全球能源互聯網建設中建立了實踐和技術領先優勢。

目前,中國已全面掌握特高壓核心技術和全套設備製造能力,建成一批特高壓和智能電網重大創新工程,有力促進了清潔能源快速發展。中國國家電網已建成投運「三交四直」、在建「四交六直」特高壓工程;建成一批智能電網重大創新工程,並網風電、太陽能發電分別超過1.1億千瓦、3,900萬千瓦,中國國家電網成為全球接入風電規模最大、太陽能發電增速最快的電網。

世界大電網建成指日可待

特高壓、智能電網和清潔能源技術和裝備的創新突破,已經為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奠定了基礎。在兩次研討會上,劉振亞董事長宣佈:面向未來,完全有可能攻克全球能源互聯網構建的技術、裝備、材料等方面的難題,推動全球能源互聯網又好又快發展。

此外,世界大電網互聯加快推進,也從某種意義上驗證了構建全球互聯網的可行性及必然趨勢:全球已經形成北美、歐洲、俄羅斯-波羅的海三個特大型互聯電網,歐洲超級電網、東北亞互聯電網、北非向歐洲輸電的「沙漠計劃」等互聯計劃正在積極推進,它們將成為全球能源互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如德國柏林工業大學教授斯通所說:全球能源互聯網是區域內互聯電網的延伸,雖然構建這一全球網絡會面臨很多挑戰,但挑戰是可以克服的。

相關新聞
全球能源互聯網:從戰略構想走向共同行動 (2016-01-20) (圖)
全球能源互聯網,向世界彰顯中國智慧和中國擔當 (2016-01-20) (圖)
全球能源互聯網,為何吸引眾多科技巨頭的目光 (2016-01-20) (圖)
全球能源互聯網,離人類並不遙遠的超級工程 (2016-01-20) (圖)
全球能源互聯網,將打造和平和諧的地球村 (2016-01-20) (圖)
准東-皖南特高壓工程開工 創四項世界之最 (2016-01-13) (圖)
突破遠距離輸電技術 奠定全球能源互聯網技術基礎 (2016-01-13) (圖)
疆電外送建電力絲路 (2016-01-13) (圖)
東送660億千瓦時電量 減碳5940萬噸 (2016-01-13) (圖)
國家電網在運在建特高壓工程(截至2016年1月) (2016-01-13)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國家電網公司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