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品市場在最近五年處於持續的調整期,並呈現兩大顯著趨勢:一方面是以拍賣市場為代表的二級市場逐漸走向理性,買家普遍持觀望態度,信心指數有待回升;另一方面是文化創意產業在政府扶持下蓬勃發展,新興的藝術消費品市場正在形成。
日前「中國大眾藝術消費習慣與趨勢」論壇在澳門舉辦,由《藝術商業》雜誌執行出版人兼主編馬繼東主持,特邀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品金融研究所副所長黃雋兩位名教授共同分享內地文化市場的最新發展態勢,並在論壇上率先披露《中國藝術消費品指數》(2015)調研的部分重要成果。
黃雋教授從經濟學研究的角度出發,認為中國藝術品市場目前面臨的轉型問題和餐飲業類似。據數據統計,藝術品在投資拍賣市場熱度下降的同時,消費市場卻出現了新的發展契機。瑞士銀行最近公佈,中國的中產階級按人口數量來算是1.09億,由此推斷,中國正在進入藝術消費的培育和爆發期。另外,還有一個數據來自淘寶拍賣會,買家超過50%是80後和90後,這個年齡段可能還不算穩固的中產,但有消費意願和購買潛力的文藝青年數量眾多。過去的30年,中國都是以投資為主導的市場,現在轉為消費主導,這是非常巨大的轉變。
2015年10月,《藝術商業》雜誌聯合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推出每年一度的中國藝術消費品指數,這也是全球範圍內首次針對中國藝術消費品的市場調研。該指數針對藝術領域的關注視野,從以投資、收藏為目標導向的拍賣市場,轉至覆蓋範圍更廣的實用消費市場,旨在解析中國大眾的藝術消費習慣與趨勢。據指數統計結果顯示,中國大眾藝術消費人群,30歲以下佔50%,30至40歲近三成,七五後、八零後成為消費主力,九零後消費者也在迅速崛起;年均收入5萬至10萬元與年均收入10萬元以上的消費者各佔三成;最受藝術消費者關注的板塊是特色展覽周邊產品,「創意」、「有趣」成為需求關鍵詞;從藝術消費產品單價來看,5,000元是中端、高端市場的重要分界線,同時,近四成消費者表示只要價格在能力接受範圍內都會選擇購買;博物館、美術館、電影院、圖書館與書店成為中國藝術消費者最常去的娛樂休閒場所,而藝術展覽、藝術博覽會、互聯網、書籍雜誌是他們獲取藝術消費品信息的主要來源;藝術消費品購買者中,理性消費佔比近六成,衝動型消費與品牌熱衷消費合計佔比不足兩成;購買原因中,「個人欣賞」達83.4%,其次才是收藏與裝飾需求。
與此同時,通過對京滬超過20家藝術消費品生產方和銷售平台的機構調研發現,目前藝術消費品實體店的銷售總額遠大於網絡銷售;展會宣傳是文創產品的主要線下推廣方式;機構、企業客戶消費總額佔比遠低於個人客戶;現金支付佔比逐年下降,銀行卡和微信支付已成為主要支付方式。■文:陳彥翀(藝商傳媒總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