彥 火
其實在此之前,即一九三二年十一月,國民政府行政院通過故宮文物南遷議案後,故宮文物編號、點查、挑選、裝箱工作隨之展開。
每件文物都有對應的「身份證」,「天」字打頭表明來自乾清宮,「地」字打頭來自坤寧宮。
故宮專門定製了一批長三尺,高寬各一尺半的厚實木箱。
為了給南遷文物提供一個防震防摔、絕對安全的「移動倉庫」,故宮職工專門從琉璃廠的古玩商店學來文物裝箱的竅門,還做了現場實驗。
工作人員把從景德鎮運到宮中原封未動的瓷器箱打開,只見每十隻碗用草繩緊緊捆成一束,每束之間用榖殼隔開,整箱瓷器無任何鬆動,把箱子從城牆上扔下,裡面的瓷器毫髮未傷。
「故宮人經過反覆商量,使用浸濕的高麗紙覆在石鼓面上,用棉花輕捺,使紙張接近石身,乾了後就固定在那裡,即把石皮上的字緊貼於鼓身上,然後每個石鼓包上兩層棉被,棉被外又用麻打成辮子,纏緊棉被,再把石鼓放在厚木板做的大箱子中,箱內用稻草塞嚴實,箱外包上鐵皮條。」
故宮博物院前院長鄭欣淼在《故宮文物南遷及其意義》文章中,作了以上憶述。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後,南京不保,國民政府決定,存放南京分院的故宮文物又分三路運往四川,巴縣存八十箱,峨嵋縣存七千二百八十七箱,樂山縣存九千三百三十一箱。
一九四六年三處文物先集中於重慶,於一九四七年才運回南京。
且說當年文物由南京兵分三路,南路八十箱由莊尚嚴負責,中路九千三百六十九箱由歐陽道達負責,北路七千二百八十六箱由那志良負責。
這批珍貴文物,共達一萬六千七百多件,經過漫長而崎嶇的跋涉,途經湖北、湖南,再輾轉到貴州的貴陽、安順,然後運抵四川樂山、峨嵋秘密保藏,其間走過千山萬水,歷經整整十年。
一九四七年這批文物再運回南京時,幾無缺失,其保安之嚴密,運輸之周全,可謂人類歷史上的奇蹟!
為了和白蟻、鼠患、霉濕作鬥爭,文物需要定期晾曬,每一次晾曬都要有專家在場,有衛兵把守,有幾個人簽字。
隨故宮文物南遷,共有二十位故宮人員日夜伴隨,其中包括馬衡、莊尚嚴、那志良、歐陽道達等十位故宮專家。
他們為了保存文物的完整,把全部生命都押上去了。
為保證一路上「人不離物,物不離人」,南遷文物雖有政府軍隊護運,但均配有故宮工作人員全程押送。
從一地運到另一地,出發時間、運輸工具、轉崗、轉車、轉船,都有文字記錄。
故宮人用「對籤子」的辦法保證文物數量準確。
一支籤子對應一箱文物,每交付一支籤子,就代表一箱文物安全送達。(「戰時故宮文物南遷記」之二)
|